大数据助力国家天文台科学研究和科普
融传媒记者 袁宇飞 通讯员 方丽媛
浩瀚的宇宙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类不懈的探索。 天文学作为最古老的以观测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近日,在北京怀柔太阳观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分享一年多来的合作成果和进展,共同探讨时代天文研究和科普大数据。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崔辰洲介绍,大数据助力国家天文台的科研和普及。 以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为例。 它为天文研究提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也带来了大数据。 在FAST技术发展初期,国家天文台采用的是漂移扫描观测模式。 该模式采用19波束接收器,带宽为400 MHz,通过1G频率收集数据。 其原始数据生成率为每个会话 38GB。 秒,即使压缩后,每秒也会有6GB,其研究需要借助大数据。
崔辰洲介绍,除了FAST,还有郭守敬望远镜、悟空天眼卫星等,我国在国际上也有很多大型天文望远镜观测项目,比如横跨南非的一平方公里天线阵以及澳大利亚,这将为天文学带来巨大的好处。 越来越多的数据。 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合作建立虚拟天文台,成为集数据、云计算、公众教育于一体的网络门户。 它不仅为世界天文学家创造了一个网络化的科研环境,还为公众和学校提供服务。 天文科普平台。
崔辰洲说:“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2016年虚拟天文台公众超新星搜寻活动诞生了一位杰出人物——年仅十岁的全球最年轻的超行星发现者。”
阿里云高级云计算架构师丛悦表示:“天文台主节点已成功迁移到云端,涉及10亿个天体的数据通过云上虚拟天文台向全世界开放,包括LAMOST郭守敬望远镜,虚拟天文台生成数据产品的周期将由原来的180天缩短为20天;数据处理效率提升20倍以上(从1周缩短到8小时)虚拟天文台还可以调动中国的数据开发人员专注于天文学,培养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