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的 NASA为何主动寻求中美火星探测器合作
【文/观察者网 赵诺亚】近期,中美两国太空探索交流中出现了非常罕见的一幕。
据国家航天局网站3月31日消息,2021年1月至3月,中国国家航天局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就火星探测器轨道星历交换事宜多次举行会议交流数据。 ,保证火星探测器的飞行安全。
要知道,2011年美国推出“沃尔夫修正案”后,中美之间的太空交流和探索几乎完全受到限制,美国也多次阻止中国科学家参与太空科研项目。
那么,为什么NASA在中国发射天问一号后,不顾沃尔夫条款,主动要求进行数据交换呢? 美方称,这是为了跟踪火星车的轨道数据,确保飞行安全。
不过,美国太空探索领域专业网站SpaceNews在报道中提到,事实上,美国太空领域的一些学者和专业人士一直在呼吁与中国合作。 此外,中美之间的这次太空探索交流可能不仅限于确保飞行安全,还可以延伸到任务其他阶段的数据。
正如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所言,NASA的不请自来,正是因为对中国技术缺乏了解,才引起了对中国“天问一号”的“过度关注”,而这正是一个技术强大的国家。国家群岛。 生动的例子。
天问一号官方图片
“美国没脾气就把火星车轨道数据发给我们了”
查阅现有公开信息,美国在2月底至3月初主动要求中方提供天文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相关数据。
据政协3月10日报道,3月5日,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科技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吴伟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透露:“近期,美国航空航天局多次致电中方,要求中方向美方提供天文一号火星轨道数据我们的态度很明确,美国先提供相关数据,然后中国再提供,结果美国没脾气,把火星探测器撤走了,轨道数据就传给了我们。”
但美国在3月23日首次公开了这一消息。据SpaceNews报道,3月23日,NASA代理局长史蒂夫·尤尔奇克(Steve Jurczyk)在与FAA商业航天运输咨询委员会的问答会上透露了与中方的交流。
尤尔齐克 NASA 官方地图
当时,委员会的一名成员问他美国宇航局对中国的太空活动有何看法。 尤尔奇克回应称,由于美国联邦法律限制NASA与中国机构的互动,NASA对中国太空计划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公开信息。
“最近我们和他们交换了天问一号火星任务的轨道以及星历数据,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火星周围的轨道器进行分析。”
SpaceNews评论称,这样的交流“非常罕见,但并非史无前例”。
直到3月29日,NASA向SpaceNews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官方声明,确认美国正在就火星探测器问题与中国进行沟通。
声明称:“为了确保我们各自任务的安全,美国宇航局正在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欧洲航天局、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和中国国家航天局协调,交换有关我们各自火星任务的信息,以确保他们各自的航天器安全。这种有限的信息交换有助于确保卫星运营商之间的有效通信以及在轨航天器的安全。”
阿联酋“希望”号登陆火星
针对这一说法,SpaceNews注意到一个细节:目前绕火星运行的航天器并不多,两艘航天器发生碰撞的几率很小。
当然,美国宇航局确实开展了一个名为多任务自动深空连通性评估过程(MADCAP)的项目来评估绕火星运行的航天器的轨道,以确保相互的安全。 而且,由于火星飞行器具有相似的轨道,近距离相遇的机会也增加了。
在中国之前,“多任务自动深空连接评估过程”项目整合了来自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和阿联酋“希望”号的数据。 由于中美两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缺乏沟通,NASA没有获得天问一号的数据,这也让项目成员“受挫”。
“狼条款”限制了交流,但科学家们一直在改变现状
中美太空探索交流的障碍是美国国会2011年4月通过的“狼条款”。
当年,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商业、司法、科学及相关机构小组委员会主席弗兰克·沃尔夫在当年美国财政支出法案中增加了一项禁令,禁止中美之间任何与NASA有关的关系。 或者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学研究活动,并以反情报为由禁止美国宇航局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客”。
此后,该拨款每年都包含在国会年度拨款法案中,包括去年 12 月颁布的 2021 财年支出法案。 而这也成为中美太空探索正常学术交流的最大障碍。
例如,2013年,美国宇航局拒绝了六名中国科学家(包括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参加天文学学术会议。 据悉,本次学术会议主题涉及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并得到美国和国际研究团队的报道。 系外行星的发现。
2017年3月21日,美国驻华使馆拒绝向负责中国月球和火星开发项目的专家于国斌发放签证。
当然,根据SpaceNews的解释,“狼条款”并没有明确禁止NASA与中国机构之间的沟通。 该法案的当前版本要求包括美国宇航局在内的美国太空探索机构在传达信息之前证明不存在“技术转让或国家安全风险”。 它还要求各机构至少提前 30 天通知国会有关交换的情况。
由此可见,该条款虽然没有明确禁止,但极大地限制了合作。 尤尔齐克表示,美国宇航局此前已获准与中国机构讨论空中交通管理和地球科学数据等问题。
关于这款火星车的数据交换,SpaceNews推测,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会扩展到任务其他阶段的运行数据。 例如,NASA科学家希望获得着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并着陆时产生的声波和地震信号,但这需要更多有关探测器和着陆时间的信息。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二月份表示,“狼条款”使得获取这些信息变得“困难”。
事实上,太空探索领域的一些学者和专业人士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让NASA与中国加强合作,但这并没有导致沃尔夫条款发生重大变化。
对此,尤尔奇克表示:“(修改条款)将由政府和国会决定我们是否以及如何在民用太空活动方面与中国进行接触,作为与中国合作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
事实上,去年7月天问一号发射任务成功后,时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汀就迅速发推表示祝贺:“随着今天的成功发射,中国也将加入到世界航天事业的行列中来。”国际火星科学探索俱乐部。 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将欢迎您来到火星,开始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年。 祝天问一号旅途顺利!”
时任美国宇航局科学任务局副局长托马斯·祖布臣(Thomas Zurbuchen)也在推特上表示:“祝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全球科学界希望这项任务能够让人类探索这颗星球。” ” 红色星球带来了新的数据和贡献!”
在吴伟仁看来,NASA的不请自来,正是因为对中国技术的不了解,引发了对中国“天问一号”的“过度关注”,而这正是科技强国的生动例证。 “中国的航天技术有能力吗?会不会和自己的探测器相撞?”
有趣的是,尽管美国科学家一直呼吁加强与中国在深空探索方面的交流,但美国国内却有一群人坚持意识形态,夸大中国太空探索的“威胁”。
例如,本月13日,《华盛顿邮报》网站发表题为《中俄提议的月球研究站对西方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兆》的评论文章。 言语间充满了傲慢,极其尴尬。 。
但对于这些“竞争”、“对抗”、“主导”等词汇,中方多次表示,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积极开展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分享成果。的航天发展。 中国愿继续与各国一道,为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此前,关于中美月球土壤共享问题,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也曾明确表示,是否与美国合作取决于美国的态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