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总部设在北京,直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新疆天文台(2011年1月更名)和长春天文台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的主要学科、大型观测设备运行、观测基地建设等均接受国家天文台的宏观协调和指导。
国家天文台的发展目标是建设集天文学基础前沿研究、天文技术方法创新应用、地面和空间重大天文观测装置建设与运行、科学应用为一体的“四位一体”国家月球与深空探测、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 是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天文研究机构,引领我国天文事业实现新跨越,为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人类探索做出中国贡献宇宙的奥秘。
新时代国家天文台的方针是:围绕“出重大成果、出优秀人才”,搞好规划、搞好建设、搞好运行、用好重大观测装置和重大任务设施,积极承担和圆满完成国家天文台相关领域的重大项目。 科技任务,不断推动天文领域重大原创成果输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天文人才高地建设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天文台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础天文学前沿研究、天文技术与方法创新、观测装置建设与运行、空间探测科学应用等。 国家天文台总部设有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星系宇宙学、太阳物理、空间科学、月球与深空探测、应用天文学等7个研究部门,覆盖40多个科研单位; 在河北兴隆、怀柔、北京,在密云、武清、天津、新疆乌拉台、红柳峡、慕士塔格,西藏阿里、羊八井,青海冷湖,贵州平塘,新疆三胡建有天文观测基地或站。阿根廷。
国家天文台是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应用中心和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的依托单位,国际空间环境服务组织中国中心主任单位; 是中国科学院天文科学研究中心和南美天文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 主要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国家天文台建设并运行了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国天眼(FAST)为代表的一批世界领先的重要观测设备; 拥有宇宙第一曙光探测阵列(21CMA)、50米射电望远镜(GRAS -1)、40m射电望远镜(GRAS-3)、70m射电望远镜(GRAS-4)、35cm太阳磁场望远镜、 2.16m光学望远镜、60/90cm施密特望远镜、1m光学望远镜、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天音)阵列、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SONG望远镜等一批重要天文观测设备。
国家天文台承担了月球探测工程、行星和小行星探测工程、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工程、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转发器卫星导航测试系统、空间碎片和时空参考。 他为探测、空间科学等前瞻性研究和科技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天文台依托领先的天文观测装备和重大科技任务,在星系宇宙学、银河系结构与演化历史、恒星与致密天体、太阳物理学和行星科学。 “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宇宙物质分布”等五项重大成果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研究组”等6个课题组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果奖。 “成功模拟强激光太阳耀斑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等5项重大成果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国家天文台聚集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人民科学家”、“时代典范”南仁东先生就是杰出代表。 截至2021年底,在职员工69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1人。 天文学一级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359人(其中博士生242人,硕士生117人)。 全站现有博士后31人。
国家天文台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法国、荷兰、德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墨西哥、丹麦、日本、韩国、泰国、日本等35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马来西亚,并承担过国际天文活动。 联合会第28届大会共同成立东亚核心天文台协会(EACOA)和东亚天文台(EAO),部署并主导中阿40米射电望远镜(CART),参与平方公里射电阵列(SKA)、30米望远镜(TMT)、金丝雀大望远镜(GTC)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国际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国家人才引进示范基地; 海外中心。
国家天文台与国内2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国家天文台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优秀天文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研究》(RAA),以“面向大众、结合天文”为理念创办科普刊物《中国国家天文》杂志和人文”。
(党政办公厅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