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天文学院学术报告讲座38

  • 科研动态
  • 2024年06月17日
  • CANDELS:从外向内到中间 z 处星系的淬火 记者:刘凤山 时间:2018年5月17日(星期四) 14:30-15:00 地点: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7号楼107会议室 报告摘要 研究特定恒星形成率 (sSFR) 的空间分布有助于了解星系中恒星质量在沿着恒星形成主序带 (SFMS) 演化时如何累积,以及随着星系移动恒星形成如何以及在何处停止关闭 SFMS 以完全静止。 在本次演讲中

物理与天文学院学术报告讲座38

天文学术报告_时代报告学术版_学术学位证书中文认证报告

CANDELS:从外向内到中间 z 处星系的淬火

记者:刘凤山

时间:2018年5月17日(星期四)

14:30-15:00

地点: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7号楼107会议室

报告摘要

研究特定恒星形成率 (sSFR) 的空间分布有助于了解星系中恒星质量在沿着恒星形成主序带 (SFMS) 演化时如何累积,以及随着星系移动恒星形成如何以及在何处停止关闭 SFMS 以完全静止。

在本次演讲中,我将回顾我们最近关于中间红移星系猝灭模式的工作,基于 0.5 10^{10.5}M_{\odot}) 处约 4400 个星系的大样本,SFG 位于SFMS 脊和过渡星系通常相对于其外围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心抑制的 sSFR。 这些发现表明,在z=0.5-1时,主星系猝灭模式取决于其已形成的恒星质量,表现出从“由外到内”到“由内到外”的转变。 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内部过程主导大质量星系的淬灭,而外部过程主导小质量星系的淬灭。

记者简介

刘凤山,男,2008年1月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8年4月通过“人才引进”加入沉阳师范大学,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4年12月晋升教授。

研究领域为多波段天文观测与数据处理、星系天文学,具体包括:光学红外天文观测、多波段天文数据处理、高红移星系、星系团及其成员星系、低表面亮度星系等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HST和JWST数据处理,以及高红移星系的多波段观测特性。

近年来,他在高红移星系的结构与演化、星系团的搜索与识别、星系团中最亮成员星系的形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曾出访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天文研究机构进行互访,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

学术学位证书中文认证报告_时代报告学术版_天文学术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