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学术报告黑洞充满宇宙
1. 标题:充满宇宙的黑洞
2. 报告人:张双楠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3、时间:12月30日(周五)上午9:00
4、地点:物理楼512会议室
内容:结合天文观测和理论计算的结果,我们将讨论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黑洞?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寻找黑洞? 黑洞在宇宙中起什么作用? 黑洞是如何生长的? 当宇航员前往黑洞时会发生什么? 黑洞内部的时空结构是怎样的?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会落入黑洞吗? 如何拯救充满黑洞的宇宙? 报告还简要介绍了我国空间科学规划的空间天文研究计划。
张双楠简历:
1984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学位。 1989-1992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 自1992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和大学空间研究协会的高级科学家,并在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校区)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 2002年至2009年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科学部首席科学家、X射线成像实验室主任(兼职)。 ,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研究教授(全职休假),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客座研究员。
2003年至2010年任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曾担任我国“十一五”空间科学规划主要专家、协调员,国家中长期重大科学技术攻关“空间与天文科学”领域专家组成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基础科学群体。 骨干专家和学术秘书。 现任中国空间科学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法学会理事、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首席科学家和领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组组长、科技部973项目“黑洞等致密天体物理研究”首席科学家,921二期有效载荷空间天文子系统验证机。
2004年担任第五届微类星体及相关天体物理学国际会议主席兼会议论文集主编。 主持研究编写2007-2008年《中国天文学发展报告》。 2008年“亚太及环太平洋天文学大会”科学组委会委员及会议论文集主编。 他目前是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未来空间天文学研究工作组的成员。 现任《新天文学评论》(爱思唯尔)、《国际现代物理学杂志D》(世界科学出版社)、《ISRN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Hindawi Publishing Corp)等国际或国内杂志编委。 .)、《中国科学G系列》(爱思唯尔)、《中国物理学C》(IOP)。
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赵九章杰出中青年科学奖(空间探索学科)”资助。 截至2011年10月,共发表SCI论文约18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英国《Nature》杂志和美国《Science》杂志各一篇,共被引用4200余次,H-因数 34.. 英国出版的大学教科书《黑洞:简介》收录了测量黑洞旋转的开创性学术成果。
他在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做过多篇关于黑洞的科普报告。 2003年和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申办报告中方发言人。 2006年,他受邀在捷克共和国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年会上做了关于“不同尺度的类似现象:太阳、超新星爆炸、伽马射线爆发、黑洞、星系和星系团”的特别晚间讲座。 2009年获得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哥白尼科学家奖”并讲学一个月。 2010年在“国际航天大学”作主题为“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杰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