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进展上海天文台发现121亿光年外逃逸星系
1月10日,据中科院官网消息,上海天文台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对哈勃太空望远镜(HST)深场GOODS-S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案例12.1十亿光年外(红移3.8),存在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的星系。 该星系的发现为探索星系驱动的宇宙再电离过程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据了解,宇宙的再电离过程大约发生在130亿年前,涉及宇宙第一代天体的诞生以及整个宇宙最后一次重大相变。 在这个过程中,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氢”在第一代恒星、星系和黑洞产生的紫外光子的电离作用下,在整体中性氢环境中成为整体电离氢。 因此,宇宙再电离的研究是当前天文学的前沿领域之一。 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和下一代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都将“宇宙再电离”作为核心科学目标。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太空紫外深场数据对一组具有强发射线的星系进行了系统搜索,发现其中一个星系——CDFS-6664——的信噪比在哈勃紫外深场图像。 检测次数超过 5 次。 根据星系红移(3.797)可以看出,信号来自莱曼电离光子辐射,表明该星系更有可能存在莱曼电离光子逃逸。
科研团队表示,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星系的谱线形状和光谱能量分布与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的星系特征一致。 他们还发现,星系周围的环境相当特殊,附近的类星体等电离源极其强大。 有可能视线方向的中性吸收体被电离,使得这个星系的莱曼电离光子比其他星系更容易被我们观测到。 基于这些证据,人们认为这个星系属于现有观测中罕见的高红移莱曼电离光子逃逸星系。
未来经济学家APP资讯群
广告及内容合作请点击: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