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望远镜帮助全球天文学家揭开银河系之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近日透露,郭守敬望远镜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人类认识银河系贡献了重要力量。
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表示,运行11年的郭守敬望远镜已累计发布光谱数据约2000万条,约为全球望远镜总数的两倍。世界上所有其他光学调查项目发布的光谱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在星系研究、恒星物理和特殊天体搜索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其中48.3%是国外天文学家发表的科学论文。
这是郭守敬望远镜(左)(2016年7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郭守敬望远镜位于河北兴隆燕山主峰,又名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主动反射式施密特望远镜。 它突破了望远镜同时具有大口径和大视场的瓶颈。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开辟了利用数千个光纤定位进行光谱调查的新途径。
“我们平时用的望远镜想看远就看不到广,但LAMOST既能看远又能看广。就像一张深海捕鱼的大网,一张网可以捕到各种鱼。” 。 许多鱼。” 赵勇表示,特别是在寻找特殊天体方面,LAMOST为世界天文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工作人员对郭守敬望远镜MA副镜进行夏季维护(2016年7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据介绍,美国、欧洲、日本的多个地面和太空望远镜项目都与LAMOST合作,产生了一系列原创科研成果。
美国斯隆巡天项目于2002年与LAMOST签署合作协议。2021年,斯隆项目借鉴LAMOST的光纤定位经验,用机器人自动光纤定位技术取代了手工插入光纤的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傅建宁教授是LAMOST与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合作项目的发起人。 他介绍,美国开普勒望远镜在寻找系外行星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由于缺乏光谱观测数据和恒星参数信息,科学家无法对这些新发现的系外行星恒星进行深入研究。
2012年,LAMOST与开普勒望远镜签署合作协议,对其目标天区超过10万颗恒星进行高质量的光谱观测,测量了大部分恒星的基本参数,从而对这些恒星进行了“物理检查和构建” 。 文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领导了LAMOST与日本斯巴鲁望远镜的合作项目。 项目组在LAMOST光谱中筛选出了超过10000颗贫金属恒星候选者。 在昴星望远镜的帮助下,他们对400多颗贫金属恒星进行了高分辨率观测和详细丰度分析,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均匀的贫金属恒星候选者。 金属星的高分辨率光谱样本。
赵永恒表示,欧洲航天局2013年发射的新一代天体测量卫星盖亚已经发布了天空中超过10亿颗恒星的精确位置等信息,而LAMOST是释放光谱最多的地面巡天望远镜。数据并能提供高精度。 恒星大气参数。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学术文章中表示,LAMOST巡天覆盖了盖亚观测到的大部分天空区域,为研究化学性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银河系的。
LAMOST还帮助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宇宙中金属含量最低的球状星团的遗迹。
此外,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和盖亚巡天数据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大样本恒星年龄信息,并在时间序列上清晰地还原了银河系在婴儿期和青春期的形成和演化图像,改写了人类的认识银河系的早期形成。 对历史的理解。 (记者于飞、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