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开设或恢复天文专业传统冷门专业要翻身
今年9月,成都万达第七学校的郑黎明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8名学生一起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专业的新生。 最初,当听说郑黎明选择了天文专业时,一些同学和朋友很惊讶:他怎么会选择这么冷门的专业呢?
在传统印象中,天文学是一个比较冷漠的大学专业。 近年来,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国内多所一流大学开设或恢复了天文专业。 在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也在2015年首次开设了天文学专业。为什么呢?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力的提升,我国加大了对天文的投入,一大批天文、航天项目相继竣工,对天文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另外,随着我国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化,各种天文场馆和中小学基础教育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这是否意味着这个传统上冷门的专业将有翻身的机会呢?
趋势
多所大学设立或恢复天文专业
天文学专业实际上是六大基础学科之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宇宙的数学、物理、化学”。 但此前,天文学在中国高校中还是比较少见的专业,声誉较好的有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
近年来,情况发生了显着变化。 2012年,厦门大学恢复天文系; 上海交通大学也于2013年将物理系更名为物理与天文系,今年更名为物理与天文学院; 2013年,云南大学天文系成立; 物理与天文学院成立。 清华大学还成立了天体物理中心。 此外,华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近年来也设立了天文专业。
招生
趋势向好,增速比较大
郑黎明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并通过。 他回忆说,考试时,学校比较重视物理和数学的考试。
早在6年前,北师大天文学就开始纳入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对降分录取给予优惠。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主任吴江华教授介绍,自主招生实施以来,最多一年招收26名学生,前两年仅招收22名学生。 今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年招收了29名学生。 ,增幅比较大。 另外,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近两年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从物理、数学系转入天文系。
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开设天文专业的高校,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罗志全介绍,西华师范大学于2015年开设了天文专业,该专业与国家航天局联合成立。天文台。 学校天文专业面向全省开放,招生实行单次招生。 招生计划为30至35名学生。 自第一年招生以来,学校对申请情况非常满意。 去年招收了34名学生,今年招收了33名学生。 今年,学校申请了天文学硕士学位课程,预计2018年启动研究生招生。
原因
国家重视和投入是大前提
天文学近年来开始流行。 吴江华教授认为,首先,这与国家对整个天文事业的投入和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国力的提升,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建成了一大批大型天文科学装置,如贵州FAST、郭守敬望远镜、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我的国家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等。 与此同时,我国还启动了多项科学工程,如探索引力波的天琴工程、阿里工程、12m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等,如此多的大型科学装置需要大量的天文学——相关人才参与建设、技术维护、数据分析、学术研究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很大一部分都与天文学有关。 比如中微子、宇宙加速膨胀、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都离不开天文学和空间科学。 因此,很多高校将物理和天文学放在同一个系,并且至少在物理系设立与天文学相关的专业。
除了国家重大项目完成的原因外,罗志全院长表示,随着国家对科普的重视,很多天文馆、科学中心,甚至很多中小学都拥有了自己的天文望远镜。 全社会对天文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的。
此外,由于东部地区光污染严重,近年来我国天文学科的许多大型科学项目从东部转移到西部。 相应地,西方的大学也迎来了机遇。
天文学
不“冷”也不“浪漫”
学习天文学的学生需要能够冷静下来
郑黎明在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专业之前做了很多准备。 四五岁时,他对神秘的星空产生了好奇,并做了一个梦。 而为了这个梦想,他一直在努力。
吴江华教授表示,未来如果想做天文研究,一般都要从博士开始。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本科生为例,60%到70%的本科毕业生都考了考研。 “天文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冷,其实就业机会很多。我们的培养计划是毕业生可以从事天文学或相关航天、测地、理论物理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科普和管理工作、空间和地球物理学。”
针对很多中学生的疑问,吴教授专门讲解了天文学的学习。 吴教授表示,天文学是一门以观测为主的学科,学术上分工非常细,有的专攻理论,有的专攻观测。 新的观测结果往往会引发新理论的提出,而新理论需要通过观测来验证。 理论和观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无论如何,天文学都离不开观测。 一般高等院校的天文专业往往不仅讲授天文理论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天文观测设备进行天文观测的动手能力。
大家对于天文的印象就是想象中的画面是漆黑的夜晚,仰望满天繁星,感觉很浪漫。 事实上,现在都是由电脑监控的。 观察时,熬夜是常态,并没有那么浪漫。 但如果你通过熬夜观测获得了重要的天文发现,那么你就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魅力。 因此,学习天文学的学生需要能够静下心来,比如熬夜观察,阅读天文理论著作,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和外语基础。
走近华西师范大学天文专业
全国所有观测站均向本校学生开放
据了解,西华师范大学天文学系的设立筹备已十余年。 学校天文与国家天文台共建,提供设备、师资、科研平台和学术指导。
“这几年国家对天文人才的需求较大,我们既有人力支持,又有教学条件,可以说,天文学的设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院长罗志全介绍,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天文相关人才。 同时聘请14名知名专家为北京大学外聘教授。 正如吴江华教授介绍的那样,天文学是一门强调观察的学科。 华西师范大学还在青海德令哈建立了自己的观测站。 除了得到国家天文台的全方位支持外,全国所有天文台站均向该校学生开放,提供观察和实践的场所。 学生在学校学习天文,低年级在寒暑假进行天文观测,高年级则前往各地进行科学研究课程。 例如,本月18日至28日,学生将前往位于青海德令哈的学校天文台实习。
罗院长介绍,从学校近两年的办学情况来看,学生质量非常好,为国内天文机构提供了研究生后备来源和科研后备力量。 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和天文研究所都需要本科生,但由于本科生不多,很多单位对招聘并不满意。 这也是该校天文系学生毕业的一个机会。
罗院长表示,目前,除了华西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外,国内开设天文学专业的大学均为985大学,这意味着天文学专业的门槛并不低。 现在,华西师范大学正在为有志于天文学研究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校将开设与基础天文教育相关的课程。 即使所有天文学本科生不能进入科研单位,在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可以从事天文学教育。
(原标题为《传统冷门天文专业要被“翻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