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基础天文学

  • 科研动态
  • 2024年06月17日
  • 2012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系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批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系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科学院“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发展战略研究”正式启动。 2012年6月8日,项目成立了由11名院士专家和11名一线从事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研究和教育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 成立了工作组。 2009年初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基础天文学

2012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系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批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系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科学院“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发展战略研究”正式启动。 2012年6月8日,项目成立了由11名院士专家和11名一线从事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研究和教育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 成立了工作组。

2009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科学院决定合作开展2011年至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下中科院成立天文战略研究组和秘书组。 2010年,完成《2011-2020年中国天文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本书拟以此研究报告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国际上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相应观测设备和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剖析我国近年来的基础天文及其应用装备。 对建设和研究方向进行深入调查和讨论,提出我国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框架、发展措施和建议。

结合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专题组和工作组共同商定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写作大纲。 包括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和趋势、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和建议、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国际合作、保障措施七个方面。 本书作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在基础天文学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基础天文学研究和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形成了从人才培养、仪器设备研制等较为完整的体系、观察和理论研究到应用服务。 体系完整,拥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研究群体,研究团队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我国的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成果。 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已成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天文装备、研究和教育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分析国内外基础天文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议我国未来10年基础天文学领域的发展目标是:突出重点,建设运行几个大型科研中心。规模化、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地面、基础天文相关项目。 空间天文观测设备; 加大投入筹建基础天文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充分挖掘国产设备潜力,利用国际开放设备和数据开展基础天文研究; 大力发展重点大学基础天文教育和研究,积极培养优秀人才; 加强理论研究,提出创新思想、观点和理论,努力取得突破,使我国基础天文学装备和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实现飞跃,做出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工作,并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中国的战略需要。

根据上述发展目标,本书提出了我国天文学未来10年的6个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

本书强调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队伍建设。 因此,必须大力培养青年人才,特别是优秀的“将军”人才和“帅”人才。 要大力支持中科院与高校合作加强基础天文教育,扶持研究团队,持续加大基础天文教育和研究经费投入。

本书作者认为,当代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合作。 我国要大力推进重大装备国际合作计划,特别是我国主导的大型装备合作项目; 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广泛吸引和组织海外学生和优秀科学家参与我国天文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包括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等。

本书按照基础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应用领域分为九章。 第一章天体测量,作者为朱子、陈力。 第二章天体力学,作者:周吉林、周立勇、孙一最。 第三章是时间频率,作者:李志刚、李晓辉。 第四章是相对论的基础天文学,作者是黄天一、黄轩。 第五章是历书天文,作者:傅彦宁。 第六章是行星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作者:廖新浩、季江辉、徐伟标。 第七章“天文学与地球动力学”,作者:黄成礼、黄轩。 第八章是深空探测与导航,作者:徐波、王小丫。 第九章人造天体动力学与空间环境监测,作者:赵长银、吴连达、赵海滨。 此外,许多专家为各章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帮助。 除了在每一章中表达感谢之外,我还要在这里表达我诚挚的谢意。

本书凝聚了众多院士、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 不仅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还为我国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提供了建议。 提出了一些重要、有意义的想法和建议。

希望本书能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为从事各类基础天文学及其应用教育和研究的专家提供启发,为研究生和高校的入门和成长提供帮助。学生。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所有热心参与本书编写并提供资料和建议的院士、专家学者。 我们还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指导和关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