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沙河科学基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下属的天文科普部门,中国自然博物馆学会天文馆分会会员单位。 一般简称“沙河科普基地”或“沙河基地”(以下简称“沙河基地”)。 位于北京昌平区七马路,东经116°20′,北纬40°06′,海拔40米; 总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前身)最早的天文台,成立于1958年6月,重点观测和研究世界时、地球自转、太阳活动预报和人造卫星运动; 1999年,由于北京城市扩张,场地环境不再适宜,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观测停止; 2001年,随着北京天文台并入新成立的国家天文台,沙河基地开始向科普转型; 2005年,科普主楼正式落成,标志着这里正式成为综合性天文科普基地。
沙河基地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科研工作,向公众传播天文、航天知识的科普基地。
科普开放空间主要由科普主楼展厅、庭院装置、观测室穹顶公共望远镜、退役天文科技文物等组成。
科普主楼分为四层。 一至三楼为科普展厅。 沙河基地授时与原子钟》、《外太空来客——陨石之谜》、《生日与星座——十二星座游戏》及多功能教室。
展厅主要以展板和展品的形式展示,共有展品55件,展板80块。 其中,位于一层的1:5水汽气象观测站首层授时机构局部修复模型,是国家天文台总部1:3水汽气象观测站修复工程的雏形。 除水泵外,其他部件均可在液压驱动下运行。
四层的天文厅采用穹顶设计,直径7米。 可容纳60人同时观看天文节目。 配备数字天文投影设备和18套科教多媒体节目。
此外,沙河基地还拥有完善的科教天文望远镜设备和系统:适合中小学生天文观测教学的望远镜十余套,天文手工、绘画、摄影等十余门实践课程。天文观测室和天文科普望远镜实验室以内容为核心,结合多功能教室,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天文科普和教学培训的需要。
院内设有人体太阳钟和赤道日晷,可以通过观察太阳光的投射向公众解释地球自转与时间测量的关系。 赤道日晷的基准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大地测量目标。
科学主楼南侧,东西两侧各有五个原用于科学研究的穹顶观察室,至今仍保存完好。
东北观察室:一层为生活保障区; 四层穹顶设有口径200毫米折射科普天文望远镜,主要用于向公众开放的日常科普观测。
西北观测室:一楼为科普展厅,主题展厅为“灿烂星空——当代天文基础知识”; 四楼穹顶放置一台直径254毫米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可对重要天文现象进行实时视频直播。
西南观测室:太阳观测总体主题是科普内容。 一楼是太阳能知识展厅,通过多媒体手段在室内展示不同波段的太阳图像。 二楼是一台退役的功勋仪器,经过修复科普——太阳双通道望远镜。 是国内唯一一台在科普活动中能够实际目视观测太阳的退役科研级特种望远镜。
东南观测室:现改建为天文科技文物陈列室,主要陈列室为沙河基地历史上服役过的光学天文观测仪器。
原二型等值线观测室:现作为沙河基地天文科学望远镜一号实验室,一层陈列丹绒超像差等值线等退役天文测量仪器,以及工作日志等科技文物。 二楼是科普望远镜调试实验场地,可用于深入学习和研究学习。 这座建筑旁边,露天放置着历史上曾在沙河基地服役的三台退役大型观测仪器:62A太阳望远镜、60厘米人造卫星激光测距仪、太阳射电望远镜天线。 作为重要的天文科技文物,它们是具有景观效果的静态展示。
沙河科普基地除常年开放团体预约外,还经常或不定期举办天文相关主题开放日、天文师资培训活动、天文知识讲座、天文视频直播、天文科技冬令营(夏令营) )和其他活动。
在《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2021-2035年)》的指导下,沙河基地正逐步建设成为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阵地; 普及天文航天知识,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高地; 青少年学习天文航天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夏令营; 传播科学思想、感受科学魅力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