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推动天文科学普及成为仰望星空的桥梁

  • 科研动态
  • 2024年06月17日
  • 日前,国家天文台发布通知,将于2017年7月19-22日在河北师范大学举办“2017年WWT全国师资培训及天文教育技术交流研讨会”,提升天文、地理、科学和其他相关课程。 以及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相关场所工作人员利用万维望远镜(WWT)开展课堂教学和科普活动的能力,促进WWT课堂教学、科普和科普活动。应用天文馆,探索数据驱动的科普教育理念和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河北师范大学

云计算推动天文科学普及成为仰望星空的桥梁

天文科普_科普天文星座观后感300字_科普天文望远镜

日前,国家天文台发布通知,将于2017年7月19-22日在河北师范大学举办“2017年WWT全国师资培训及天文教育技术交流研讨会”,提升天文、地理、科学和其他相关课程。 以及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相关场所工作人员利用万维望远镜(WWT)开展课堂教学和科普活动的能力,促进WWT课堂教学、科普和科普活动。应用天文馆,探索数据驱动的科普教育理念和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河北师范大学、重庆渝中火凤凰教育学校外,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率先亮相,成为本次活动的主要承办方。 正方形。

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联合成立。 它代表着阿里云开始推动大数据应用创新以及云计算在更广阔领域的落地。 正如中国虚拟天文台崔辰洲博士所言,此次培训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天文、地理、科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以及科技馆、科学馆等工作人员的能力。使用万维望远镜(WWT)开展课堂教学和科普活动的场所。 为推动WWT的课堂教学、科普和天文馆应用,倡导数据驱动的科普教育理念,培养青少年“互联网+”大数据思维。

国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参加过往届WWT培训的武汉小学教师董老师曾感慨,“因为2009年的日食,武汉小学的天文知识达到了顶峰。 他修读天文学课程并独立撰写天文学教科书。 武汉小学虽然创办天文俱乐部比较早,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教学资源、师资、教材、天文仪器观测条件不足等。”事实上,面对天文教育,董老师并不孤单。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至少有数百所大学开设天文学专业,但长期以来在中国只有南京大学、北师大、北大和大学等四所高校中国科学技术部,天文专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刚刚超过10所学校。对于这一现象,崔辰洲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和大学的天文科普教育非常匮乏。”在我的国家。 师生缺乏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与宇宙的奥秘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战国时期的《石室星经》已准确记载了800多颗星星的名称和位置,被誉为最古老的天文数据库。 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繁荣相比,今天的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对天文学几乎是陌生的。 对于这一现象,获得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如果我们的中小学师生都不喜欢科学,科学家从来没有参加过高考题,青少年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科学家,怎么可能对科学感兴趣呢?”如果青少年对科学不感兴趣,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还有什么希望?”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增长近90%,进一步缩小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但仍落后于欧洲和发达国家。美国至少提前10年。 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普教育。 著名天体化学和地球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建议:“应该从‘973’、‘863’等项目中取1% ,2%的资金将用于科普工作,制作几张光盘,把整个过程讲清楚,比如《嫦娥一号》等。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云计算的普及,我们的科普教育工作迎来了良好的机遇。

驱动天文科普,云计算成为“仰望星空”的桥梁

201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引入最前沿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天文数据的开放共享。 2017年1月22日,阿里云与国家天文台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 达成战略合作仅三个月,两国合作就取得实质性进展。 阿里云与国家天文台不仅正式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还实现了之前提出的虚拟天文台云工作的第一步:LAMOST的产品数据已上传到云端。 不久前,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和郭守敬望远镜的巡天数据成功上传云端。 十五年前,中国虚拟天文台还只是一个简单的网站。 现在,随着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合作的推进,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已迁移至云端,成为集成超过500TB科学数据、1.5PB存储容量的网站。 ,一个拥有超过700 Tflops计算能力和100多种软件的超级平台。

本次WWT培训由国家天文台-阿里云联合数据中心主办。 其目的是通过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材和软件。 让中小学生、大学生、天文爱好者能够更近距离、更便捷地获取天文大数据。 也让云计算成为“仰望星空”的桥梁,带动天文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崔辰洲认为:“天文学是名副其实的‘大数据’科学,天文观测设备每天捕捉到的海量天文数据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需品,更是宝贵的科普教育资源,过去由于技术限制,这些数据无法充分利用和共享,但在互联网+时代,云的成熟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加速了学科和科普的发展。”

借助阿里云的云计算技术,未来的虚拟天文台有望成为全球天文学家和爱好者获取天文数据、进行天文研究、进行科普教育的综合基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天文数据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大数据玩法。 正如河北师范大学李吉老师所期待的那样,“我们希望通过中国虚拟天文台与中国虚拟天文台的技术合作,不仅为高校提供专业课程,更能推动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的实施”。阿里云。培训影响更大。” 事实上,除了科学家,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实现“天文数字的突破”。此前,安徽合肥市10岁小学生廖家明发现在没有任何观测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中国虚拟天文台的数据发现了一颗超新星,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年轻的超新星发现者。可见,天文教育的普及必须靠数据和新技术来驱动,而云计算恰恰是全人类“仰望星空”的最佳桥梁。

科普天文望远镜_天文科普_科普天文星座观后感300字

合作请联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