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史学家孙晓春在艺术人文修养系列讲座中作报告

  • 科研动态
  • 2024年06月17日
  • 2014年9月23日晚,“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二期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行。 孙晓春研究员做了题为“天人之间: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报告。 孙晓春早期接受天文学训练,并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天体物理学)和理学硕士学位(天文学)。 后来他接受了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培训。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荷兰皇家科学院分子与原子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该院联合培养的博士

天文学史学家孙晓春在艺术人文修养系列讲座中作报告

0924_3.jpg

0924_7.jpg

2014年9月23日晚,“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二期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行。 孙晓春研究员做了题为“天人之间: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报告。

孙晓春早期接受天文学训练,并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天体物理学)和理学硕士学位(天文学)。 后来他接受了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培训。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荷兰皇家科学院分子与原子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该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 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学史、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着有《汉代星空》(英文版)等著作。 孙晓春享有国际学术声誉。 他现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研究理事会董事会成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学历史委员会副主席,并曾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研究理事会副主席。 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副会长。

本次讲座,孙晓春从如何确定时间开始,讲述了古代天文学与人们生活、神秘信仰乃至皇权统治的关系。 随后他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学术基础和测量方法,并从天文学与人文的关系角度进行了探讨。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 他告诉同学们,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学科,也是中华文明的最好展示。 他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提到,从4000年前陶寺遗址的发掘,可以推断它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站; 北宋苏宋修建的漕运仪器观测台,是集天文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体的。 综合自动化天文台代表了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史上的巅峰;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用数字的方法来计算天象和太阳、月亮和五颗星的位置。 其计算11世纪五颗星运动的精度达到了16世纪欧洲的水平。 天文星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也是中国古代保持着最长的连续天象记录的原因。 这些记录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独特且极其有价值的数据。 “观察现象”和“诉说时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两大主题,构成了中国古代追求“天人合一”的永恒主题。

首批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丰富的报告内容让同学们聚精会神,详细的讲解激发了同学们对细节的兴趣。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提出问题,孙晓春一一解答。 同学们对孙晓春的报告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供稿:陈碧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