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学习笔记天文爱好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
两天的调研活动内容比较有针对性,从活动形式上分为两部分:一是室内课程,二是室外实际观察。
室内课程包括天文学知识讲座,向学生介绍天文学的主要研究以及研究对象是什么。 还介绍和讲解了常见的星座知识故事、太阳光谱知识、用光谱仪观察太阳光谱、参观2.16米光学望远镜、参观天文学科研人员办公室,可以了解天文学家如何进行天文研究、参观展厅等。此外,还可以组装望远镜、手工绘制太阳光谱。 可以说内容充满了有用的信息。
虽然组装望远镜的过程比较简单,但光学原理和特性与专业天文望远镜相似。 室内活动范围从理论到实践和动手技能,为期两天的活动都包括了这些。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至少可以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从未接触过业余天文学和天文学的大人和小孩都可以通过这两天的活动对天文学和业余天文学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体验。
学生们在兴隆天文台史静思老师的指导下手工组装望远镜。
望远镜组装完毕后,同学们在史静思老师的指导下,在户外测试了组装好的望远镜的观测效果。
学生家长也前来体验使用组装好的望远镜。
在学习组装望远镜、听完天文知识讲座后,同学们跟随石静思老师参观了2.16米的望远镜。 与学生组装的小型望远镜相比,2.16米的望远镜绝对是巨大的。 石静思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2.16米望远镜的内部结构和搭建过程。 2.16米光学望远镜建于1989年,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曾经是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而且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的光学望远镜,所以非常值得我们骄傲。
这是2.16米望远镜的另一张内部全景图,非常壮观。
2.16米望远镜外部全景图
同学们不仅在2.16米望远镜内部参观学习,还玩起了模拟天文科研人员观测流程的天文游戏,边玩边学。
距离2.16米望远镜平台不远的郭守敬望远镜。
参观完2.16米望远镜后,石静思老师带着大家来到了天文研究人员的办公室。 向学生们介绍了天文研究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日常生活。 天文研究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工作。 天文研究工作者通常晚上工作,白天睡觉。 因此,我们一直教导学生即使是白天也不要在公园内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工作人员休息。 当学生走进科研人员的办公室时,可以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有直观的感受,了解科研人员背后的艰辛和坚持,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同理心去处理问题。
天文学研究员办公室
第二天早上的课程是了解太阳光谱,用光谱仪观察太阳光谱并手绘太阳光谱。 (呃?什么是太阳光谱?什么是光谱仪?这个我就不详细说了,说不懂的可以自行百度搜索一下,这个还是需要我们好奇的,正确错误?)
史静思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光谱仪观察太阳光谱。 看到这些小学生如此认真,真的很可爱。
在手绘太阳光谱部分,同学们非常认真。 严肃的样子很可爱。 看到这一幕,小编突然觉得天文学事业有人成功了。
最后的室内部分是参观和学习国家天文台兴隆站的天文展览馆。 图为克流老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天文台(站)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是的,你没有听错,确实是全世界。中国的观测站(站)不仅分布在我国,在南美洲和南极洲也有我们的观测站)
在参观天文展厅的过程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闪光比较仪”(图中老师正在操作的仪器)来比较天空的胶片。 “闪烁比较器”是一种用于天文学研究的胶片,用于比较天空区域以发现新行星。 有两个胶片台,放置两部要比较的胶片。 左右两片胶片不能同时在镜头中看到。 相反,它们会被自动控制以一定的频率轮流进入视野。 科学家用它发现了冥王星。
学生们手中拿着的是天空区域的胶片,每个人都神情严肃,对天文学充满了好奇。
Kuriu老师通过观测基地模型向同学们一一介绍了站内现有的9架望远镜,包括LAMOST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2.16米光学望远镜、施密特望远镜、双目天文望远镜等。
学生们将胜老师介绍的每台望远镜的知识点都认真地写在了学习手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