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科普网把脑科学科普作为余生的事业是不是新时代的征程
《脑科学的故事》(第三版),顾凡及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定价:98元
科技不断发展,人们的观点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改变。今年已86岁、从事数十年科学研究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顾凡及深知这一点。他曾在2011年出版了《脑科学的故事》,后来没有停止对神经科学领域前沿科技的探索。
“这些年,在神经科学领域里,意识问题、脑机接口和智能机器这几个领域最为引人关注,争论也最为激烈,许多核心问题至今仍无定论。”顾凡及告诉《中国天文科普网》。
为了补充热点问题,同时也为修正和补充书籍的内容,顾凡及编写出版了《脑科学的故事》(第三版)。他从文学到科学,从汉语中的“心”到英文中的“heart”,再到讲述近现代以来的科学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即使心脏真对心智有所贡献,那也只是通过大脑产生间接贡献。
顾凡及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将人类最神秘的大脑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写法与他酷爱阅读科普书有关。而他的初衷是弥补当初在工作时曾忽略神经学知识。“我是数学专业出身,但转到了神经学领域直到退休,对于没有系统学习brain science知识有点遗憾,所以想补课,我觉得很有意义。”顾凡及表示。
为了写好与brain science相关书籍,他系统阅读了神经学教科书。他先找到非专业人士可以迅速入门但又不浅显的教科书,又利用担任杂志责任编辑期间搜集到的500多位专家的个人网页学习。在自学后,他觉得还能再发挥余热,“就这样下定决心把brain science作为自己余生的事业”。
有科普也有质疑。带着这些疑问,顾范继续他的写作历程。事实上,在最新出版的第三版中,他加入了尚无定论的问题,并毫无偏见地摆出各方意见,有时也会依据地作出点评。“虽然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但这些看法有据可查,可供读者思考。”
特别是在近年的比较受关注的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领域,他介绍了创伤性、无创伤性和微创三种形式的人工耳蜗,并详细介绍了马斯克提出的人工耳蜗。在写作时,他客观地指出了尽管马斯克提出的方法在技术上取得明显进步,但思想上并未创新。
围绕另一个热点——造智能机器,他提出应该从大脑研究中寻求借鉴,而不能完全走逆向工程全盘拷贝之路。“马克拉姆在提出欧盟人工计划时,将10年内让超级计算机复制人脑视为失败,就是最好的例证。”他表示。
保持开放态度:“书中的一些观点是我一得之见,我希望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欢迎同我争辩。” 他说。相比第一版,《腦學解密》的新版本修订了一些地方,如增加了一些新的发现,比如全球使用人工耳蜗的情况,以及霍金斯理论框架上的变化等。此外,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美国天普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教授王培关于智能所做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