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揭秘LAMOST DR8早型速逃星新发现天文科研进展再添亮点

  • 天文图吧
  • 2025年05月13日
  •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LAMOST DR8早型速逃星的详细分析,并结合Gaia DR3高精度数据,对229颗早型速逃星进行了深入的物理性质探究。这一研究不仅大幅增加了我们对这些高速运动恒星的了解,也为理解银河系结构和超新星爆炸提供了宝贵信息。通过对4432颗大质量B型恒星样本的视向速度测量

云南天文台揭秘LAMOST DR8早型速逃星新发现天文科研进展再添亮点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LAMOST DR8早型速逃星的详细分析,并结合Gaia DR3高精度数据,对229颗早型速逃星进行了深入的物理性质探究。这一研究不仅大幅增加了我们对这些高速运动恒星的了解,也为理解银河系结构和超新星爆炸提供了宝贵信息。通过对4432颗大质量B型恒星样本的视向速度测量,科学家们发现这批样本中约有30%的大O型恒星和5-10%的大B型恒星以超过30-40公里/秒的速度在银河系内穿行,这些高速运动的恒星被称作“速逃星”,它们对于解读银河系内部动态作用至关重要。

文章揭示了两种主要形成机制:一种是双重超新星爆炸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一个更大的恒体在经历非对称核坍缩后产生超新-star爆炸,将其伴随者推出系统,形成速逃star;另一种是通过密集群落中的多体相互作用导致动力学弹射,如图2所示,这两种模式都极富于前沿课题探索价值。

该研究利用LAMOST DR8数据库中的4432颗B类巨球样本及其视向速度数据,以及Gaia DR3高精度测量结果,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动力学特征分析,并成功识别出了229个早期类型作为“速逃star”的候选者。该工作展示了目前已知基于Gaia数据最大的、具有一致性视向速度测量值的一组此类光谱对象。在论文中,我们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光谱对象的地理位置分布以及轨道周期,揭示出可能存在两个具有较长轨道周期(分别为40天和61天)的双子系统。

通过这一系列努力,本团队不仅扩展了解我们的宇宙知识,同时也为未来的观测计划提供了新的见解。此外,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并且取得成果得到了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的大力支持,为下一步更加深入地探索宇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