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科研进展揭秘大质量恒星形成的逆向工程

  • 天文科普
  • 2025年05月13日
  •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队的博士研究生申海亮,以及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对银河系英仙座旋臂上两个超大HII区-W5分子云复合体的深入探究,他们利用CO(1-0)和NH3的观测数据,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如何影响周围分子云及其内部恒星形成活动。这些发现被发表在了2024年《天文与天体物理》期刊上,并且可以通过提供的链接查看。 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诞生

天文学科研进展揭秘大质量恒星形成的逆向工程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队的博士研究生申海亮,以及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对银河系英仙座旋臂上两个超大HII区-W5分子云复合体的深入探究,他们利用CO(1-0)和NH3的观测数据,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如何影响周围分子云及其内部恒星形成活动。这些发现被发表在了2024年《天文与天体物理》期刊上,并且可以通过提供的链接查看。

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诞生,它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反馈作用,这些反馈包括热辐射和风力,对周围分子云造成显著影响。它们可能会触发或抑制后续恒星形成过程,尤其是在代表初级状态团块结构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科学家们使用了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毫米波望远镜以及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W5分子云进行了详尽的大尺度CO(1-0)观测和致密区域NH3观测。

本次研究旨在揭示这些反馈作用是如何影响恒星形成过程的。在图一中,可以看到Herschel-PACS 250微米、MSX 8.28微米以及PMO 13CO(1–0)数据叠加成的一幅多彩图像。这项工作显示出,在HII区边界处,分子的气体受到了膨胀和热辐射的大量影响,使得氢原子柱密度和温度都变得更高,同时呈现出红蓝移特征。此外,从PAH辐射中可以看出,这些区域内动力学活跃,其中许多致密团满足成为大质量恒星所需条件,而且绝大部分年轻类I型恆星集中于此区域。

如同图二所展示,本研究证实了一些clump结构之间质量半径关系及维里参数关系,这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关于这两个HII区域通过膨胀和辐射激发壳层上的新的恒星生成活动的情况。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支持,并且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他们提供了技术服务。

总之,本次探索揭示了大质量恒星对其环境产生重大效应,并对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