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微小卫星空间天文与探测技术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7月19日,第二届“微卫星空间天文与探测技术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昆山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检测技术分会主办,清华大学、昆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 参会人员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等科研单位。工程物理、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方夜视、天仪研究所。 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专家学者就已发射和规划的微小卫星空间天文研究项目做了精彩报告。
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郭东亚教授介绍了“GECAM&HEBS”科学卫星项目。 GECAM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研制的小型空间高能望远镜。 其主要科学目标是监测轨道上的引力波伽马暴等高能辐射现象。 它于2020年12月10日发射入轨。HEBS是GECAM的扩展任务,将于2022年7月27日发射。目前,两者已观测到数百个各种类型的爆发现象,并观测到了诸如迄今为止最亮的伽马射线暴和第二个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物,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晨研究员介绍了“龙虾眼天文相机(LEIA)”纳卫星科学有效载荷项目。 天文龙虾眼相机(LEIA)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的世界上第一台基于微孔龙虾眼聚焦镜技术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 将于2022年7月27日发射,其观测视场可达340平方度(18.6度×18.6度),比国际上传统调焦望远镜至少高100倍。 该项目也是中科院爱因斯坦探测器(EP)科学卫星WXT有效载荷的技术验证平台。
清华大学学生王晨宇围绕“天阁计划”介绍了该项目的最新科学成果。 天阁项目是伽马射线暴监测纳卫星星座项目。 它由清华大学本科生牵头发起。 国内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合作。 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分别于2022年2月27日、2023年1月15日发射了6颗纳星探测器有效载荷,均已进入日常在轨观测状态。 已观察到数十种不同类型的爆炸现象。
清华大学学生龙翔云介绍了“极光计划”两颗卫星有效载荷的在轨运行情况和科学成果。 极光计划是清华大学牵头、基于纳卫星技术和新一代核探测技术的空间天文X射线偏振探测实验。 两颗极光卫星有效载荷分别于2018年10月29日和2022年2月27日发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
广西大学刘洪邦教授介绍了“空间X射线偏振探测CXPD”纳米卫星科学载荷项目。 空间X射线偏振探测项目是中国空间站伽马暴偏振探测器(POLAR-2)低能偏振探测器(LPD)的原型机。 它由广西大学研制,将于2023年6月7日发射。开展在轨技术验证和科学观测任务。
随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研究员陶炼介绍了拟定的“全变源跟踪猎人星座”项目(CATCH)。 CATCH计划利用数百颗卫星组网,配备新型X射线光学系统,实现对数百个变源的不间断监测,或组成大视场或高精度望远镜星座,对重要目标进行联合观测。
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东亚介绍了“MeVGRO实验星”项目。 该项目计划采用多层双面硅条探测器和双层碲化镉锌探测器阵列组成康普顿散射和电子对效应望远镜,在0.3~300 MeV能量范围内进行成像观测。
清华大学学生朱家欢介绍了“MASS-Cube光谱康普顿望远镜”项目。 该项目计划利用碲化镉锌探测器阵列实现康普顿望远镜,实现更高的能量分辨率,探测MeV能量范围的原子核。 天体物理谱线的高灵敏度成像观测。
在卫星平台技术专场中,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白猛老师介绍了“天文卫星协同观测平台”。 该平台整合了国内外多颗天文科学卫星的运行状态、观测计划等信息,可按需分析指定源的观测覆盖范围,方便不同科学卫星的协同运行。 空间测试未来仓吉荣先生介绍了基于纳卫星的空间实验解决方案,包括空间实验室、星载实时计算平台等。
在新技术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充分讨论了微卫星负载和平台相关的新技术,包括CMOS应用、X射线聚焦成像、小型化编码板、SiPM辐射损伤与寿命、微流星损伤、微卫星成本、星载会议就新技术的空间应用经验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会议期间,专家教授们就各项目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微小卫星对天文观测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微小卫星的灵活快速发展为天文观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一特点也使得基于微小卫星的天文科普项目特别适合高校探索和尝试新的天文探测技术。 同时,微小卫星空间天文探测也是一个很好的“全过程”人才培养平台——研究生可以完全参与小型空间科学任务从科学目标提出到技术解决方案制定的全过程,这有利于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工程。 单位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