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血流储备分数技术疗效不输血管内超声获证实
无创血流储备分数技术疗效不输血管内超声获证实 近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学术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王建安团队公布了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FLAVOUR Ⅱ研究。该研究同步发表于《柳叶刀》。 记者获悉,该研究聚焦于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50%),对比了基于血管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AngioFFR,即QFR技术)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证实无创血流储备分数技术疗效不输血管内超声。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吉林团队参与该研究。 FLAVOUR Ⅱ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872例血管造影目测狭窄程度≥50%的患者(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入组110例,占比5.88%),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组和AngioFFR组。研究中,AngioFFR组以AngioFFR≤0.80作为血运重建的决策标准,术后优化标准为术后AngioFFR≥0.88或支架内AngioFFR阶差<0.05,AngioFFR使用了QFR或μQFR;血管内超声指导组则以最小管腔面积(MLA)≤3平方毫米或3<MLA≤4平方毫米且斑块负荷>70%作为血运重建标准,优化标准包括支架边缘斑块负荷≤55%且最小支架面积≥5.5平方毫米等。 在1年的随访期间,73.9%的患者接受了AngioFFR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3.1%患者接受血管内超声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访结果显示,AngioFFR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的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不劣于血管内超声组,非劣效P值=0.022。两组在主要复合终点的每个组成部分(即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中和所有患者亚组(如≥65岁患者以及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等亚组患者)中,也获得类似的临床结果。 此外,FLAVOUR Ⅱ研究中,AngioFFR组的支架植入比例较血管内超声组减少了约10%,支架长度和数量上,AngioFFR组也显著低于血管内超声组。在手术优化方面,虽然AngioFFR组的优化率显著高于血管内超声指导组,结果受优化标准定义的影响较大。安全性方面,AngioFFR组和血管内超声组之间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表明两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导策略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FLAVOURⅡ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非复杂冠心病患者中,基于血管造影的AngioFFR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在临床结局上不劣于血管内超声指导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且具有减少支架植入的优势。该发现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便、无创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决策和优化工具,也为未来心血管介入治疗指南的更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在FLAVOURII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继续开展了FLAVOUR Ⅲ研究,目前已经纳入了将近400例病人,李吉林团队继续参与该项研究。在之前的FLAVOUR和FLAVOUR Ⅱ研究中,研究团队评估了AngioFFR和血管内超声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导中的效果。FLAVOUR Ⅲ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ngioFFR和血管内超声联合使用的可能性,FLAVOUR Ⅲ研究旨在回答是否联合使用这两种技术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愈后。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0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