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家中国天眼带来令人震惊的观测结果
荷兰射电天文台首席天文学家、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贾森·赫塞尔斯通过视频点评FAST快速射电暴的研究进展。中新社记者 孙自发 摄
中新网北京1月6日电 (记者 孙自发)被誉为“中国之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正式对外开放世界近一年了。 国际同行如何评价? ?
1月5日,在介绍“中国天眼”高质量开放运行及一系列重要科研进展的中科院2022年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来自荷兰和英国的两位知名天文学家美国根据“中国天眼”通过视频对结果进行评论。 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认为,FAST带来了令人震惊的观测结果,显示出解决重大天体物理问题的潜力。
国际射电暴领域著名科学家、荷兰射电天文台首席天文学家、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贾森·赫塞尔斯(Jason Hessels)表示,快速射电暴是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遥远的宇宙。 这是未来几年天体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FRB 121102是天文学家迄今发现的数十个重复快速射电暴中最早、最典型的一个,但天文学家仍然对这个特殊的天体感到困惑,“FAST给我们带来了惊人的惊人观测,包括前所未有的新探测物体,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谜题:该物体似乎以不同的方式发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爆发,或者来自天体具有不同能量特征的区域”。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理查德·克拉彻通过视频点评FAST测量星际磁场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新社记者 孙自发 摄
他说,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正在考虑如何改进他们的模型,天文学家正在其他重复爆发中寻找类似的证据。 相信FAST将继续在揭开快速射电暴之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北京时间1月6日凌晨,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封面上发表了基于“中国天眼”在测量星际磁场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际星际磁场测量领域知名科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理查德·克拉彻评价说,近期的FAST观测提供了有助于理解恒星如何形成的重要信息。 FAST 测量了编号为 L1544 的分子云外壳的磁场强度。 通过观察中性氢窄自吸收线的塞曼效应,FAST首次揭示了在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磁压不足以阻止引力收缩,这与恒星形成是一致的。 标准理论不一致。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恒星形成的天体物理过程至关重要,并显示了 FAST 解决主要天体物理问题的潜力。
Crutcher 几年前访问过 FAST,并对 FAST 的员工和工程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表示,由于FAST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这使得FAST有潜力产生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他期待在 FAST 进行进一步的工作,这将扩大对恒星形成原理的理解,并推动天体物理学的其他领域的发展。
据了解,2021年3月底,FAST将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 该馆藏共收到来自不同国家的7216小时观测申请,最终来自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个国际项目获得批准,并于当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 目前,FAST年观测时间超过5300小时,远远超出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对FAST的科学产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