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参与科学的边界问题略论中国媒体科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 科研动态
  • 2024年06月17日
  • 摘要:媒体对科学的介入,一方面使科学得以向公众传播,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某些科学技术的争议。 媒体人和科学家都是“两种文化”生态中的人。 由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存在理解和信任的边界问题。 他们蔑视沟通并造成不断的摩擦。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科学报道的质疑现象,剖析了科学报道受到争议的原因,并探讨了科学报道突破现实困难、实现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科学报告; 边界; 新闻真实性;

媒体参与科学的边界问题略论中国媒体科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摘要:媒体对科学的介入,一方面使科学得以向公众传播,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某些科学技术的争议。 媒体人和科学家都是“两种文化”生态中的人。 由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存在理解和信任的边界问题。 他们蔑视沟通并造成不断的摩擦。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科学报道的质疑现象,剖析了科学报道受到争议的原因,并探讨了科学报道突破现实困难、实现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科学报告; 边界; 新闻真实性; 新闻客观性

1. 跨越界限

——浅谈当前我国科学报道中的“部分真实”和“虚假客观”现象

英国作家、科学家斯诺爵士1959年在剑桥发表演讲,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文化”命题。 他认为整个西方社会分为两极,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 两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存在差距。 由于缺乏了解,他们各自荒唐地曲解了对方。 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甚至在情感上缺乏共同的基础。

“两种文化”命题经常被用来分析媒体对科学的报道。 尤其是近年来,某些媒体人物涉足科学报道后,时常引发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热议。 2014年,前央视知名名人崔永元发布了他赴美研究几个月后拍摄的转基因食品纪录片。 纪录片通过实地调查和采访民众的方式,对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发起猛烈反击,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人类不育,并对环境造成不确定的破坏。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客观性往往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必要手段。 与其他领域的媒体报道相比,科学报道更加严谨、详细、准确,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然而,当前许多科学报告面临着“部分真实”和“虚假客观性”的质疑。

一方面,一些科学报告所关注的“事实”并不是整体事实,而是片面、片面的事实。 用某些局部或极端的案例来支持某些现象和观点,而不是依靠严格的实验和严密的逻辑来支持这些现象和观点,是许多媒体人在科学报道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消息来源和观点的多样性,很多科技记者会采取“平衡报道”的原则。 例如,科学界的主流结论是转基因食品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 然而,科技记者在科学报道中经常引用科学界“少数派”的观点,与主流结论占据同等地位。 空间。 虽然这样的科学报告看似“公正”,但却未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主流科学界对转基因技术的真实态度。 许多科学家批评这是记者制造的“虚假客观性”,因为科技记者只是机械地将不同意见结合起来,却导致读者认为“科学界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 一个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科学领域的报道越来越关注。 然而,科学与媒体之间天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界限,这使得媒体人在报道科学时往往需要承担更多被质疑的风险。 支持的声音认为,媒体作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社会第四权力,应该对科学进行监督,防止科学被不当使用。 例如,雷切尔·卡森在她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强调,科学家应该受到民主和公众的约束,而媒体在将公众带入科学讨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对声音认为,媒体“跨界”实际上是一种“反智”,会阻碍科技的进一步突破。 由于媒体人没有受过严格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训练,常常会犯“部分真实”的错误。 他们识别科学信息的能力有限,也使得他们的报告经常误导公众。

然而,媒体不应该因为对“部分真实”和“虚假客观”的质疑而继续挑战这个界限吗? 不会。科学报告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社会成员放弃监督科学的权利和责任是非常危险的。 报纸的责任是让人们在受技术限制的社会中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智慧。 最前沿的技术永远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 这些技术的力量或许足以主宰人类世界,改变地球环境。 例如,核弹的威力无限,但不受限制的核弹往往会给无辜地区带来破坏。 因此,为了防止科学异化和少数人垄断决策权的风险,媒体需要及时介入。

另一方面,国家每年为科研项目提供大量资金支持,而科研经费主要来自纳税人。 作为纳税人,公众有权知道这笔天文数字的科研经费到底用到了哪里、用于哪些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家也有义务向公众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 比如,目前物理学界对于我国是否应该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存在巨大争议。 杨振宁先生预计,建设成本将超过200亿美元。 这么大一笔钱,必然落在每一个纳税人的肩上。 因此,公众渴望了解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以及是否值得花费高昂的代价建造一个。

因此,科学家和媒体人之间的界限注定是要跨越的。 讨论媒体是否应该涉足科学似乎毫无意义。 媒体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停止对科学问题的探索和质疑。 因此,讨论的重点应该是这个边界为何产生,以及面对“部分真实”和“虚假客观”的质疑,媒体人应该如何逐步接近和实现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目标,从而消除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问题。两者之间的边界。 这也是接下来两章要详细阐述的问题。

2. 边界的出现

——为什么质疑的声音始终没有消失?

斯图尔特·艾伦在他的《媒体、风险和科学》一书中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有风险的科学和不可靠的媒体。 科学是个好东西,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100%安全的,我们不能保证科学不会被用于邪恶的目的。 所以,科学是有风险的,这也是嗅觉敏锐的媒体人经常介入科学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媒体在建立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媒体对科学的误解正变得越来越危险。 许多科学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符。 存在致命缺陷。

紧张的科学家往往认为记者对他们有困难,或者对他们感到困惑。 例如,在转基因食品争议期间,转基因科学家林永军曾问科学记者:“我很想知道,那些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你们为什么反对转基因食品,你们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 在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声中,科学家们不得不暂停研究,常常感到无能为力。 “一个国家辜负了科研界”,这是科学家们的集体抱怨。

然而,科学报道之所以存在如此严重的矛盾和差异,与媒体人、科学家和公众密切相关。 以下三个典型概念的相互作用是边界出现的直接原因。

(1)媒体人:“我写的科学不是你讲的科学。”

科学记者归根结底是记者,而不是科学家。 媒体人比科学家更了解他们的受众。 他们知道读者想知道什么,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 由于科学难以理解,它往往缺乏观众,而大多数时候观众并不关心科学家最关心的技术细节。 他们喜欢讨论的是技术本身,以及技术背后的社会、伦理等问题。 媒体人士理解这一点并以这种方式组织科学报道,但这常常让科学家感到沮丧。

将深奥的科学转化为报道需要媒体人有足够的耐心,但读者往往缺乏这种耐心。 当读者无法理解报告时,他很快就会停止阅读,这意味着科学传播失败。 国际知名科学记者凯尔德说:“我的角色是一名传播者;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科学家无权告诉我如何写文章,就像我无权告诉他们如何进行实验一样。” 我们不排除某些媒体人为了耸人听闻、吸引观众眼球而撰写不实的科学报道。 但总的来说,媒体人有自己习惯的写作风格,也更符合读者的需求。 这是这个职业的要求。

索尔兹伯里曾经指出科学家和科学记者之间的一些明显区别:

? 对于科学家来说,问题完全在于细节,而记者则主要关注大局。

? 对于科学家来说,争论是接近真相的唯一途径; 对于记者来说,冲突是增加新闻戏剧性和趣味性的一种方式。

? 科学家们总是试图寻求共识,而记者们则专注于辩论本身的戏剧性。

? 对于科学家来说,技术名词(科学术语)可以使相关陈述更加精确和清晰。 技术术语对于记者来说是令人困惑的行话,使科学更加难以理解,也使普通读者难以理解。

媒体人的专业要求和工作方法与科学家有很大不同。 媒体报道的科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科学家认可的科学,不能让科学家满意。

此外,新闻的三大指导原则——截止时间、标题、页长——也是媒体人始终恪守的。 抢占新闻时间几乎被视为新闻活力的源泉。 受众注意力的快速转移要求记者提高速度和效率。 然而,职业记者想要完成高质量的科学报道,必须花费很长时间阅读最新的研究动态、文献、期刊和报纸,并且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在截止日期的压力下,记者无法确保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科学报道很可能出现科学错误。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 为了争夺这一资源,媒体人在撰写头条时更多地考虑趣味性、新鲜感甚至煽情性。 与此同时,科学家总是追求“一致性”,而媒体则喜欢探究“差异”,特别关注少数人的观点。 由于篇幅限制,科学报告一般会忽略具体的科学细节,而更倾向于应用“平衡原则”。 即使某个观点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很多记者仍然会忽视科学证据提出的一切,对共识持怀疑态度,宁愿相信少数意见领袖的观点,报道少数意见平等,从而产生一种虚假的客观感。 性问题。

由于媒体在参与科学报道时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从读者的角度来写科学,因此科学家普遍认为科学报道是“不准确的科学”。 事实上,媒体人写的科学很难与科学家所说的科学一致。 这是冲突双方都需要承认的基本事实。

【1】【2】

天文新闻_天文新闻报道_天文媒体报道

(2)科学家:“我不想和你讨论科学”

邓巴曾指出,科学家一般不会花太多时间质疑他们工作的性质及其社会意义。 他说:“科学家很务实,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研究工作。” 大多数科学家也很少关注社交媒体,并且非常不善于表达和辩论。 因此,科学家很少愿意与媒体人互动,而且往往无法利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崔永元与卢大儒之间的黄金大米之争。 2015年3月,崔永元在复旦大学“新闻讲堂”发表题为《转基因》的演讲。 在观众提问环节,他与赶来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教授卢大儒进行了口头交流。 口水战。 辩论中,崔永元咄咄逼人、自信满满,回答干脆利落,不容批评。 他问卢大儒有多少基因被转移到黄金大米中。 卢迟疑了一下,颤抖着回答:“两个吧。”崔永元则斩钉截铁地说是“七个”。 事实证明,教授的回答是正确的,但在场的学生却给了崔热烈的掌声。 媒体人熟悉舞台规则,知道如何赢得公众的掌声和欢呼。 然而,科学家以严谨、注重验证着称,在谣言或质疑的早期阶段,他们很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 这使得科学家和媒体人经常在争论中败下阵来,并对媒体产生戒心。

此外,科学家不愿意与媒体人讨论科学,也不热衷于聚光灯下的活动。 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术界的看法和评价。 大多数科学家更愿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因为针对普通人的科学传播活动不仅消耗时间和精力,而且似乎没有特殊的回报,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中断和麻烦。 一般情况下,科学传播不仅不能带来学术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危及一个人的科研事业。 尤其是对于尚未成名的年轻科学家来说,与媒体走得太近,不仅会让同行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肤浅,还会给追求名利、向往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名声。

由于他们不擅长、对科学传播没有兴趣,大多数科学家不愿意与媒体人讨论科学,他们在科学传播中基本不起任何作用。

(3)公众:“我不相信你所谓的科学”

公众作为介于媒体人和科学家之间的第三股力量,其实是科学报道领域质疑声从未停止过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文明初期,科学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 因此,媒体对科学的报道趋于乐观。 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放射性物质和转基因食品带来的技术不确定性,政治怀疑论者开始质疑科学对经济的贡献能力,人们开始反思和批判科学技术重点关注军事内容和环境影响。 反向影响。

1970年,电影剧本的作者写道:你我惊叹于科学奥秘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但我们还是害怕! 科学的蜜月期已经结束。 人们对科学的关注点转向了“进步的阴暗面”,风险防范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 过去,人们依靠科学家来管理和控制风险,但现在人们对科学家的信任正在下降。

当公众对科学的不信任达到一定程度时,危险的“科技阴谋论”就很容易出现。 事实上,多年来我们已经能够从公众的声音中感受到科技阴谋论的想法。 在科学领域,公众最关心的往往是涉及医学、公共卫生、农业科学等的研究,过去某些技术的负面影响让公众担心自己的生命会被“绑架”和“迫害” “通过技术。 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代言,因此媒体人和科学家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和摩擦。 最深层的原因是公众对科学的不信任。

3. 消除边界

——科学报道如何打破困境?

尽管科学报道领域质疑声不断,科学与媒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困境无法打破,也不意味着科学与媒体失去了握手的可能性并缔造和平。 科技记者贾鹤鹏在接受国科网专访时指出:科学界认为公众渴求知识,这是一种误解; 公众认为科学界相互勾结,这也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科学记者作为信息翻译的“第三人”,可以向公众传递他们想了解的科学信息。 这一过程不仅有效地普及了科学,也是消除公众对科学界误解的重要手段。

科学报告要真正做到真实性、客观性,使其基本符合科学界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命题。 最根本的障碍是,很多科学问题仍然存在争议,甚至在一些已经达成共识的科学领域,也没有绝对的真理。 科学总是在一步步接近真理。 因此,在报道接近真相的过程时,很难保证绝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因此,真实性、客观性的实现也是一个永久追求、不断努力、无限逼近的过程。 没有明确的终点,但有持续改进的方法。

对于媒体人来说,除了做好“讲故事”的本职工作外,还应该接受一定程度的科学教育。 未来希望从事科普报道的媒体人,应该在学习期间选修基础数学课程,磨练科学思维,避免出现“部分真实”等错误。 此外,与其他领域的报道不同,科学记者的来源不仅包括科学家,还包括权威期刊、会议、书籍和文献等,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非常高。 因此,专业的科学记者应该养成阅读信息的习惯,在报道中寻求广泛的核实,并在报道完成后与科学家核实。 然而,科学家只能检查事实的科学准确性,科学记者在其文章中享有所有其他自由。

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对于争议较大的科学问题,尽量采用连续报告的方式,在多份报告中给出全面的解释,而不是在一份报告中得出结论。 一方面,媒体追求时效性,在截止日期内完成文章,往往导致文章存在科学性错误。 但科学记者犯了错误后就不能释怀,他们继续追寻下一个话题,犯下另一个错误。 媒体人应养成纠错习惯,在连续报道中修正对某些问题的不正确观点,“让科学回归正义”。 另一方面,连续报道和综合报道可以更有效地避免“虚假客观”的问题,因为从多篇连续的文章中,科学记者可以更完整地向公众呈现整个科学界的态度。

对于科学家来说,应该努力了解记者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方法,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 最重要的是,应该鼓励具有良好表达热情和能力的科学家“从幕后走到台前”,参与科学传播。 事实上,一些科学家已经加入了科学传播的行列。 比如,2016年6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担任科普新媒体《赛先生》轮值主编,她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好的科普就像清泉”。 她说:“我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来普及生物学的硬科学,这样我们就不再强迫科学第一线的人绞尽脑汁用‘人类术语’说话,也不必时不时就会出现没有任何定语的“饿死”,癌细胞的笑话。 科学家不应该竖起高墙专注于研究,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媒体人。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大,一批新的科普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国科网、赛先生、科学家、知识分子等新媒体现在正在逐步与科学家建立联系,邀请科学家加入,向公众传播负责任、严肃的科学。 在媒体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产生更多好的科普,像潺潺的清泉一样,融化误解的坚冰,消除彼此的界限。

【1】【2】

天文媒体报道_天文新闻_天文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