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仰望星空的天文学家
哈雷彗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76年,大量的尘埃碎片会散落在彗星轨道周围。 由于哈雷彗星轨道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距离地球轨道比较近,所以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每年都会产生两次尘埃粒子。 哈雷彗星带来的第一个天文奇观——5月初的宝瓶座η流星雨和10月下旬的猎户座流星雨。 “今年的猎户座流星雨发生在满月前后,所以观测效果不好。” 北京天文馆前馆长、研究员朱金略遗憾地说,“其实每天都有流星雨,由于地球自转,每年都在同一个公历,日期已经到了” ”。 朱进与流星雨打交道已经有30多年了。 天文系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仰望星空,在纵横交错的天体中探索宇宙的奥秘。
天文学始于好奇心
“天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观测的学科,除了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之外,能够站在星空下,体会观测的乐趣,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享受。” 朱进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相比,天文学家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了地球以外的广阔宇宙。 “天体、天文现象等都是我们观测的对象。”
现代天文学是一门纯粹的基础研究。 朱进表示,天文观测着眼于更广阔时空中的许多未知现象,时不时就会爆发出新的事物。 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研究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因此观察者往往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 心。 天文学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仰望日月星辰,关注天体的运行,观察昼夜的交替、季节的更替,从日出和月落解读时间的概念。
朱进1981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本科,毕业后获博士学位。 1991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002年,他来到北京天文馆,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天文观测者。 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朱进将目光转向了太阳系的小天体,比如小行星、彗星、人造天体等,仰望星空一直是他的生活习惯。
1994年起,朱进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研究项目。 到2001年,项目组已从国际小行星中心发现了2700多颗带有暂定编号的小行星,其中1214颗已获得永久编号。 和冠名权。 1997年,朱进的项目组还发现了一颗彗星,后来被命名为“朱-巴拉姆”彗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天文台工作的最后几年对施密特望远镜的维护,以及一些小行星的发现,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的工作和观测经历。”
2002年9月,朱进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从专职天文研究员转变为专职科普员和兼职科研人员。
成为下一代的明星
提起天文科普工作,就像打开话匣子一样。 朱进认为,天文学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我认为天文学是一门非常适合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学科。天文学除了教给孩子天文知识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们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孩子们出于好奇心和兴趣去尝试。” ,去探索、做某事,而不是只想着做某事有什么用,这有助于从小培养科学精神。”
近年来,朱进和同事们经常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提供天文课程和讲座。 朱进遗憾的是,在“数、理、化、天地”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是唯一没有纳入我国中小学正规课程的学科。 “在天文科普方面,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天文奥林匹克’的推广。” 20年来,朱进一直致力于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的筹备和推广工作。 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中小学天文教育和普及。 迄今为止,全国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已连续举办十八届,并更名为“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 平台。
虽然已经56岁了,但朱进仰望星空、普及天文科普的热情不减反增。 他仍然痴迷于仰望头顶的星星,怀念学校教授天文知识时孩子们好奇的脸。 “现在工作不那么忙了,时间也多了,我希望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做得更好,无论是天文研究还是天文科普。”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部
科普中国——与大师畅谈科技前沿
联合制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