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共有14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12项源自易经原理

  • 科研动态
  • 2024年06月17日
  •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共有14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12项源自《易经》原理。 称《易经》为前科学也不为过!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看似很久以前的事情,却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部由伏羲卦辞、周文王卦辞、周公言论组成,后经孔子修订的经书,堪称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共有14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12项源自易经原理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共有14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12项源自《易经》原理。

称《易经》为前科学也不为过!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看似很久以前的事情,却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部由伏羲卦辞、周文王卦辞、周公言论组成,后经孔子修订的经书,堪称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近现代世界的发展史上,它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科学家的重视。

现代有四位科学家因《易经》的启发而获得诺贝尔奖,如法国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丹麦玻尔的相生相克原理、美国杨振宁、李政道的不平等原理等。 ..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已有14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12项源于《易经》原理,如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分形几何理论、一元数学理论、物元分析理论,天地诞生。 全球地质结构层序、吕德斯线、地球经济穴位理论、地球自然节律、自然同步性可通约理论、生物全息法则、宇宙全息理论等。

一、《易经》研究对部分中外科学家的影响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学者。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数学、哲学、逻辑、力学、地质学、法律、历史、语言、法学和神学。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的兴趣触角也伸向了中国。

他从小就通过广泛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697年12月,莱布尼茨在与法国传教士白金的书信中澄清了自己的二元观点和想法,并希望白金向康熙帝推荐。 同年11月,白金回复了一封长信,令莱布尼茨震惊。

白锦在信中说:“你不应该把二进制视为一门新科学,因为中国的伏羲已经发明了它。” 他建议莱布尼茨用中文六行解释二进制,并附上伏羲六曜图。

1703年4月1日,莱布尼茨收到这封信,并看到了伏羲一图。

1703年5月,莱布尼茨在回信中谈到了二进位和伏羲卦,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认为伏羲是中国科学的奠基人,卦象是科学史上最古老的里程碑之一。 一。

后来,莱布尼茨发表了著名的《论二值算法》。 他完成了上述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的论文《仅使用0和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解释及其应用和中国古代伏羲图的解释》。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孔子》,二进制的0和1相当于《周易》中的一阴一阳。当然,《周易》中的阴阳概念代表事物,远非二元的。

莱布尼茨不仅阐明了二进制,而且对中国八卦也给予了高度肯定。 他为几千年前中国先贤的创造与他自己的发现一致而欣喜,为他解开了《易经》之谜而欣喜若狂。 如今,二进制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和其他科学领域。

02 《易经》与心理学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从1920年开始研究中国的《易经》。他说,如果我们想要彻底理解《易经》这本书,当务之急是摆脱我们西方的偏见。

例如:“几年前,时任英国人类学会主席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样聪明的国家却未能发展科学。

我说这一定是幻觉。 因为中国确实有一种“科学”,它的“标准著作”就是《易经》,但是这个科学的原理和中国很多其他的东西一样,和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 通过研究,荣格发现了“同步性法则”,发现了特定情况下的巧合和外在反应。 他解释了大量的古代梦心理学和卦象。

答案在《易经》中找到:“同声同应,同呼吸相求”。 《易经·泽山仙卦》说“天地动而万物化生”,《系辞》“无声不动,动而通天地”,“天垂如影,吉凶可见。”

“这些都是归纳法和心理学的解释。荣格通过对周文王六曜铜钱卦卦思想的研究,分析出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总是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与外界相互作用,事物往往有间接的巧合。”能洞察此现象的人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荣格高度肯定了《周易》的伟大。 他说:“说到人类世界上唯一的智慧书,中国的《周易》是第一个被推荐的。

在科学中,我们得出的定律往往是短暂的,或者被随后的事实推翻。 只有中国的《周易》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 虽隔六千年,仍弥足珍贵。 ”

03 《易经》与天文学

刘子华博士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1919年赴法留学,是中国最早赴法留学的学生之一。 他致力于天文学研究,揭示宇宙天体的奥秘。 他利用易学八卦原理推演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存在。

1939年,刘子华将自己的预言写成一篇题为《八卦宇宙学与现代天文学——新行星的预测——胎儿中太阳和月亮的地位》的论文,并作为候选提交给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位论文。

1940年,巴黎大学博士审查委员会确认这篇论文具备博士学位资格。 1943年,他被巴黎大学正式授予博士学位。 《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一文是刘子华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基本原理与现代西方科学相结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它对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理论和预测是一种天文学。 新理论。

这是近代中国科学家运用易经、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惊世界的伟大贡献。 半个世纪后,美国和前苏联都发现了这颗行星的存在。 刘子华博士是与西方“哥白尼”齐名的伟大科学家。

04 《易经》与生命科学

生命的秘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现代科学终于露出了它的声音:源自豌豆近交实验和遗传基因的发现的遗传基本规律。 果蝇实验证实该基因位于色体上,这说明了该基因的物质基础。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966年,尼伦伯格等人破译了整个遗传密码,并创建了“国际通用遗传表”。

西方科学家震惊地发现,中国易经的64卦、行与遗传密码惊人一致,直接再现了生命的本质;

《易经》之所以能预测生命,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解开生命密码的钥匙。 分析比较:核糖核酸(mRNA)含有四种核苷碱基: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G)、胞嘧啶(C)。 三者连成一层,按照数学计算排列。 由64个不同的三联体(即遗传密码)组成,实验结果推导出64个遗传密码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国际通用遗传表》的遗传密码适用于所有生物,具有普遍意义。

表格从开始往下到4,再到一像结束,到一像结束,再到下行线的左上角,到坤夜,这和伏羲八卦的顺序一模一样《先天卦》。

第一、二、三位数是天、地、人三才。 此表用万物最普遍的规律,预见了遗传密码必然的组成、数量和顺序,揭示了生物的遗传密码从无到有,从无码(太极)变化而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 用阳线代表强核苷C和G,用阴线代表弱核苷U和A。64个编码平均可以排列成8组,体现了它们连接的规律性。 从生命的本质来看,确实如此。

05 《易经》与物理

丹麦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于1927年建立了互补性原理,轰动世界; 但当他1936年赴中国讲学时看到《易经》中的太极图时,他惊叹“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就有互补的理论思想,并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手中捧着《周易》,犹如捡到宝一样,并以太极图作为自己的族徽标志。

西方科学家统称《易经》和《道德经》为东方神秘主义。 美国物理学家F.卡普拉尊《易经》为圣书。

他在其令人惊叹的著作《物理学之路——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指出:“本世纪初和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整个局面。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各自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摧毁了牛顿宇宙学最重要的概念。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兴起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动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察者始终不可或缺地包含在其中。

他还指出:“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一致、完美的哲学框架,可以容纳物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西方科学哲学理论突破了解析还原论,走到最后,开始从东方“天人合一、全息宇宙”的整体观中寻找出路。 。

06易经与灾害学

例如,在地震预测方面,中国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从1982年到1992年,共预测国内外5级以上地震85次,准确率达到80%。 他准确预测了1966年3月8日的邢台地震,完成了周总理交给他和李四光的任务。

他预测美国洛杉矶和旧金山将发生7.4级地震,并提前通知了美国有关方面。 美国在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对这个神奇的老人感到“惊讶”。

翁文博创造的“通约性”预测方法,是受到《易学》的干枝循环——六十六十花甲的启发。 根据这个可通约公式,可以准确计算出未来灾难发生的确切时间。

翁文波院士运用《易经象数》研究自然灾害规律,多次准确预报地震、地质灾害。 他被誉为“自然灾害预测大师”。

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龙晓霞再次运用可通约法,发表了《基于可通约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灾害科学》)一文,指出:四川、云南地区可能发生6.17级以上地震。 地震年份应该是2008年,恰逢2008年汶川地震。

二、《易经》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

《易经》的哲学道德价值观可以指导现代科技文明健康发展。 古人认为“圣人有四:用言者注重其言,用动者注重变化,用器造象者注重占卜,用器者注重其卜”。那些用占卜的人应该注意他们的预测。”

古人认为,《易经》有以下四个主要功能:学语言的人欣赏它的卦辞;学语言的人欣赏它的卦象; 研究社会发展的人注重观察其变化; 制造仪器、发明如其卦象的科学家; 以及预测未来的人提倡占卜。

我国清代(康熙九年进士)陈梦雷先生将《周易》的精髓概括为“象、数、理、算”四个方面。 因此,科学研究不能脱离上述四个层面,而应将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

在过去300年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中,在追求创新变革的引领下,全人类既享受到了物质文明成果的好处,也遭受了物质文明成果带来的各种弊端和危害。它。 资源危机、环境危机、道德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弱势群体生存困难等。当前,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技发明(装置)已相当普遍。 在一些领域,科技手段的错误应用是非常有害的。

例如生物学上的转基因食品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克隆细胞、器官移植等,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伦理道德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易经与天地相合,故能领悟天地之道”;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背;知万物周围,道助世间,故不可逾越。” 应该理解的是,

《易经》是揭示宇宙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 其核心是引导人们不违背自然规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造福世界,为全人类谋求幸福,进一步促进世界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和平、和谐。 因此,我们要学习《易经》的美德精神,反对不道德甚至不人道的科学方法,努力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文明。

01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他是一位兴趣极为广泛的学者。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逻辑、力学、地质学、法律、历史、语言、法律和神学。 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的兴趣触角也伸向了中国。 他从小就通过广泛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689年,莱布尼茨结识了从中国归来的耶稣会士敏明加。 两人已经约会几个月了。

1694年,当闵明义再次回到中国时,莱布尼茨向他概述了他想了解中国的愿望。 一共30条,几乎涵盖了所有知识领域。 1697年10月,另一位著名的法国传教士白金开始与莱布尼茨通信。

1697年12月,莱布尼茨在与白金的书信中澄清了自己的二元观点和假设,并希望白金向康熙帝推荐。 同年11月,白金回复了一封长信,令莱布尼茨震惊。 白锦在信中说:“你不应该把二进制当作一门新科学,因为中国的伏羲已经发明了它。

他建议莱布尼茨用中国的六曜系统来说明二元系统,并附上伏羲六曜系统的图解。

1703年4月1日,莱布尼茨收到这封信,并看到了伏羲一图。 1703年5月,莱布尼茨在回信中谈到了二进制和伏羲卦象,认为伏羲是中国科学的奠基人,卦象是科学史上最古老的里程碑之一。

后来,莱布尼茨发表了著名的《论二值算法》。 他完成了上述论文并提交给法国科学院。 这篇论文的标题是:“仅使用 0 和 1 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解释,及其在中国古代伏羲图解释中的应用和讨论”。

通过这个长长的标题,我们不难看出,莱布尼茨在这篇论文中不仅阐明了二进制系统,而且还把它与中国八卦联系起来。

他为几千年前中国先贤的创造与自己的发现一致而欣喜,为自己解开了《易经》之谜而欣喜若狂。

简评:他看到的《伏羲》易图虽然是中国数学家邵康杰画的,而不是伏羲本人绘制的,但它始终证明了《周易》与数学的关系,甚至证明了连二进制都是持续的。 《易经》数学。 那么那些把《易经》视为迷信或伪科学的人想做什么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必要否认莱布尼茨用二进制来解释邵永毅图的合理性,也没有必要反对《周易》包含二进制的说法。

02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卡尔·荣格

如果我们想要充分理解《易经》这本书,就必须摆脱西方的偏见。 例如:几年前,时任英国人类学会主席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智慧的国家却未能发展科学。 我说这一定是幻觉。

因为中国确实有一种“科学”,它的“标准著作”就是《易经》,但是这个科学的原理和中国很多其他的东西一样,和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 ……荣格通过研究发现了“同步法则”,并在古代《周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找到了答案。

《易经》本身不提供证明和结果,它不吹嘘自己,当然,接近它并不容易,它不提供力量,但对于那些爱自我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本好书——经典的知识和智慧。

《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如白昼般明亮,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如晨光般暗淡; 对于第三者来说,可能就像黑夜一样黑暗。 如果你不喜欢它,最好不要使用它; 如果你对此抱有排斥的心态,就没有必要去追究真相。 为了那些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含义的人的利益,让《易经》进入这个世界!

(这些话告诉我们,西方科学家也意识到他们对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偏见,他们也不完全认同我们对他们所谓“科学”的信仰。

如果中国人还认为自己的国家没有科学,迷信西方科学而忽视自己国家的传统科学和文化,那简直就是无知、无知! )

“说到人类世界上唯一的智慧书,中国的《周易》是第一个推荐的。

在科学中,我们得出的法则往往是短暂的或被随后的事实推翻。 只有中国的《周易》常新,历经六千年依然有价值。 -----荣格

03 刘子华博士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刘子华博士

刘子华博士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1919年赴法留学,是最早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之一。 他潜心研究天文学,揭示宇宙和天体的奥秘,并利用《易经》八卦原理推测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

1939年,刘子华将自己的预言写成一篇题为《八卦宇宙学与现代天文学——新行星的预测——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的论文,并交给法国巴黎大学,作为博士生。 学位论文。 1940年,巴黎大学博士评审委员会确认该论文具备博士学位资格,1943年正式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简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一文是刘子华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一个新的理论。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近代运用易经太极八图震动世界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古代太极八卦在很多方面启发了现代科学。 但一些现代科学家常常批评《周易》。

04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

他写了一本书,名叫《物理学之道》,副标题是《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卡普拉尊《易经》为圣书。 西方科学家统称《易经》和《道德经》为东方神秘主义。

他在其令人惊叹的著作《物理学之道——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指出:“物理学的整个状况在2000年代初和1930年代中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各自科学的发展摧毁了牛顿宇宙学最重要的概念。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兴起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由此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动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察者总是且必然地包含在其中。 这与东方古语“逆则不见头,顺则不见背”(《道德经》)非常相似。 他还指出:“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连贯、完美的哲学框架,可以容纳物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西方科学和哲学理论切断了分析和还原论,走到最后,我们开始从东方的整体观中寻找出路,即“天人合一,和宇宙的全息术”。

05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李约瑟

李约瑟是著名科技史家,着有《中国科技史》,他推崇《易经》。

由于《易经》古老难懂,他曾多次写信给吴树全先生,请写一本“老太婆的《易经》”; 此外,他还提出了要求:“中国以外的科学史领域依靠你们和国内众多学者。学者们,解释充满美感的中国古代神话的丰富材料。” 李约瑟教授也非常崇拜老子(李二),并把自己原来的名字约瑟夫改成了“李约瑟”。

J. Needdham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 他以其官方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而闻名于世。

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对中国《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研究了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的关系。 《周易》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同时,他对《易经》中的炼丹卦十分喜爱,专门编写了《十二新闻卦与纳甲》、《周易参同气》、外丹说与炼丹等篇章。 他对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数学的研究远不只是一件历史古玩。

他说:“我们看到他的代数语言或者数学语言的概念也受到中国的影响,就像《易经》的排列系统预言二进制一样”。

06 翁文波院士

翁文波先生根据《易经》的数字,研究和预测自然灾害的变化。 他不仅用干支来计算,还根据以往的数据建立了预测公式——通约法。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准确计算出未来灾难发生的精确时间。

翁老好像有两种预测书,一种是《干支预测》,非常通俗易懂。

另一位非常专业。 里面有很多数学推导公式,我们可以和翁老一起深入研究这两部预测著作。 这也可以帮助大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易经》,但我的意思是,“《易经》绝不等同于科学,但它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科学研究。

不懂《易经》的人,不要追随和批评《易经》,先想一想,你懂不懂吗? 翁文波院士运用《易经》研究相应法的规律,多次准确预测地震和地质灾害。 被誉为“一代天灾预测大师”!

附录:

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以及科学家对易经的研究。

物理学家牛顿(1642-1727)因其力学三定律而闻名。 他的名字,以及他发明的物理、力学公式,在中国初中以上毕业的人都知道。 在人们心目中,他是科学的化身,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伟人,科学家们用自己发明的机械定律,始终无法解释行星绕太阳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因此,他晚年只能说,行星绕太阳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是上帝违背他意愿所赋予的力量。

从现代物理学时空概念的发展来看,牛顿的绝对时空是一种虚幻的、不真实的惯性时空,因此无法解释行星绕太阳运动的第一驱动力。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李正道

1972年10月2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牛顿力学已经被量子力学取代,量子力学中有一条非常基本、重要的定律,没有定律” 。

这个定律表明我们永远无法准确地衡量一切。 如果我们能够完全确定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的位置,那么它的动量(即质量乘以速度)就无法同时固定。 对于普通物体来说,如果动量不固定,速度也不固定。 由于速度无法固定,因此无法完全预测物体未来的路线。

从哲学上讲,“不确定法则”与老子所说的“道可以是道,但不是道,名可以名,但不是名”是相当一致的。 因此,现代物理学中有一些与中国太极拳相一致的观点。 与阴阳二元论类似。 ”

遗憾的是,如果牛顿在研究物理力学的同时也研究了东方《易经》,或许这位天才物理学家给人类带来的贡献会更加辉煌、更加巨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90-1955)。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发明者,用后半生的时间试图解决统一场论的问题,但直到去世也没有解决,他含恨而去。

这个题目起源于法国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17491827)。

他曾经设想:“如果有一种智能,能够理解在特定时刻支配自然的所有力量,以及组成它的实体各自的位置,如果它足够强大来分析所有这些事物,那么它就可以总结为:在一个公式中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动,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原子,无一例外,未来可以像过去一样清晰地理解。” (《爱因斯坦对二十世纪下半叶物理学的影响》)

The pursuit of the simplicity and unified field of the universe is the ultimate and most extreme "beauty", which has become the unfinished scientific legacy of Laplace and Einstein.

Nowadays, someone has discovered through research that the Tai Chi and Bagua diagrams in China from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re actually diagrams of the unified model of the universe, diagrams of unified formulas of the universe, and unified equations of the universe that people have been diligently pursuing!

At present,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completed the "Genesis of Matter in the Universe" based on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inventor discovered Fuxi's ancient Tai Chi diagram and completed the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Laplace and Einstein. A new series of scientific theories proposed. This breakthrough will establish the basis of a new set of natural science theories and carry out an overall overhaul and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scientific concepts in the world today.

Chinese Americans Yang Zhenning and Li Zhengdao were inspired by the principle of the ebb and flow of yin and yang in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proposed that although the parity of the two groups of atomic energy states is immortal, it is not constant, and there are changes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tate. This major discovery earned them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巜易经》原理与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相通,看中外科学家怎么说

杨振宁

Yang Zhenning read the "Book of Changes" at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his views on the interconnectedness and change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the principles of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mutual roots of yin and yang are relatively clear and clear in his mind. The 64 hexagrams Changes (such as Fo Ji Tailai) inspired him to later break the law of parity conservation with Li Zhengdao and invent the law of non-conservation of parity under weak interaction conditions.

It was no accident that Bohr, the founder of Quantum Beginners, chose the Tai Chi diagram as his knight's badge. There is a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in quantum mechanics. Li Zhengdao pointed out that this principle is similar to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Laozi's theory. The famous physicist Dr. Yang Zhenning also had doubts about the law of parity and immortality after studying the "Book of Changes".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