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温暖的科普
“在北京的一次青少年科普活动上,我问了一个问题:‘中国的火星车叫什么名字?’ 但我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最近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5月29日,在腾讯科技科学大会“科学家面对面”环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火星叔叔”郑永春感叹,“显然,我们的青少年科普工作还不够好。”
事实上,这么认为的人不止郑永春一人。 腾讯联合《科学》杂志社、清华大学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腾讯青少年科学博览会上,众多顶尖科学家和科普学者对天文学、地科学、数学等学科进行了系统盘点。 除了物理、生命科学、化学等领域的年度科学成果外,他们还就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青少年科普要少一些“居高临下”
对于青少年来说,科学是理性的、冷酷的。 如何让青少年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科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郑永春认为,科普首先要有人文关怀。 只有与科普工作者或科学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青少年才会变得更加热情、愿意接受、真正参与其中。 “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我常常被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所感动。对于这股来自孩子们内心的光芒,我们应该及时给予他们引导。也许他们将来不一定会从事科学工作,但这个这种指导和帮助一定会让他们更加了解和支持科学。”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奇表示,在科普活动中,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与成人世界不同。 他们的问题一般都很直接,只想问他们最想知道的事情。 但很多时候,所问的问题并不是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甚至超出了科学家的认知范围。 “但越是这种情况,就越有必要加强科学家和青少年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有时传达的是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仅限于知识本身。”
青少年科普不再只是向青少年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而是作为青少年人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参与指导青少年的人生发展。
郑永春认为:“科学家在做科普时尽量不要居高临下,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一次平等、自由、有趣、有趣的交流。科普工作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学习和传承科学精神更重要
作为首届“腾讯青少年周”的两大核心活动之一,今年的科博会安排了六位青少年投票选出由158万青少年投票选出的第三届年度“青少年科学观察榜”。 科学突破奖的科学家和团队将获得奖励。 这一特殊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崇拜科学家,将这种科研精神传承下去。
“以更加友善的方式开展科普活动,目的是激发更多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项波涛表示,这无疑能让年轻人了解更多科学家,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进一步激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科学真理的热爱和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腾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为传记式科普书《成为科学家》写序:“希望更多青少年把‘成为科学家’当作自己的梦想,把科学探索当作一种新时尚,把‘成为科学家’作为自己的梦想。”愿意弘扬科学精神。”
当然,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只会是少数,但对于所有青少年来说,能够学习和传承科学精神将是他们一生取之不竭的财富。
张林奇表示,科学家应该把在科研工作中学到的科学精神传承给他们,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实事求是、永不放弃。
“实事求是是科学家的共同特点,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肯定会遇到挫折,但这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腾讯副总裁张正友表示,要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让他们明白,这种在科研中克服困难的乐趣,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深刻体会。
郑永春认为,一些“神化”的科学家应该尽快“人性化”,让孩子们明白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也是一种职业,通过不懈努力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