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意义的新探索
摘要:深度报道的概念在新闻界由来已久,并已成为新闻实践的常态。 然而,目前深度报道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定义,深度报道的方法也百家争鸣。 我们认为深度报道不能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定义,而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传播方式而变化,所以它的意义是开放的。 在经历了平面媒体时代和电视时代的深度报道之后,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当碎片化的信息占据人们的生活时,如何重新定义“深度报道”是本文的重点。 因此,本文将通过学术界对“深度报道”的多重解读,探寻“深度报道”出现的原因,进而从纵向重新思考“深度报道”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媒体发展的维度。
关键词:深度报道; 所有媒体; 消息
深度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 在中国,它也是从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中产生的。 电视时代,深度报道也按照电视传播的规律呈现出新的报道形式。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意义仍然悬而未决,学术界也处于争论的状态。 笔者认为,一方面,“深度报道”本身涵盖面广;另一方面,“深度报道”本身涉及面广。 另一方面,媒体环境的快速变化也为“深度报道”的发展变化创造了条件。 因此,学术界对“深度报道”的讨论持开放态度,但很少有学者从媒体发展的角度讨论“深度报道”的含义。
一、学术界对“深度报道”的不同定义
“深度报道”一词既然源于西方,就必然有西方学者的解释。 西方媒体倾向于从新闻控制的角度来理解深度报道。 美国专栏作家罗斯科·德拉蒙德将“深度报道”定义为“以今天的事件去检验明天的背景,从而讲述明天的意义。[1]”陈立丹在《哈钦斯报告》中也引用了美国《哈钦斯报告》对深度报道的定义。文章——“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关注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放在能够表达真实含义的语境中呈现。[2]”《新闻词典》将深度报道定义为:“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冲突演变、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采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进行新闻报道的形式。” 《中国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将深度报道解释为:“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记者叶荣臻将深度报道定义为“深入——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s)是以新闻性、调查性、解释性、分析性为特点,力求深刻、全面的新闻报道。 深度报道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反映,厘清事件的前因后果。 关系,揭示本质,追踪探索事件发展趋势”[3]。 徐占宇在《论深度报道》一文中解释道[4]:“深度报道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宏观思考和综合分析,提供广阔丰富的新闻背景,采取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深入事物本质的一种报道方式。” 学者刘宝全在《问题回顾(上)》[5]一文中认为,“深度报道是新闻采访的报道方式,而不是新闻写作的问题。它强调的是展现新闻报道的宏观背景。”新闻事实,阐明新闻事实的本质含义,揭示发展趋势。” 任力还在《浅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提出了对深度报道的理解[6],“我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体裁主要、报道面广、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有深刻的见解,并充满理性思考。” 张彦军在《深度报道——媒体的重磅炸弹》中对“深度报道”的含义进行了界定[7],其含义概括为“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揭示其内涵的规律性”。
以上并未穷尽所有观点,但不难看出,“深度报道”的含义基本上是基于新闻,区别于新闻、通讯等其他类别。 认为“深度报道”是对新闻现象的全面信息挖掘。 但我个人认为,媒体环境的变化对新闻报道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度报道的意义必然会受到媒体环境的影响。
2、“深度报道”的纵向维度解读
在梳理“深度报道”在不同媒体环境下的作用之前,笔者想先讨论一下最初的问题,即为什么会出现深度报道? 并受欢迎?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认为,深度报道作为新闻采访报道方式的出现,与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关。 在媒体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世界的关注度还没有今天这么强烈。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世界仍然是分离的。 仅仅获取周围的信息就可以满足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渴望。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全面。 因此,简单的事实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了解事实背后的来龙去脉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必需。 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追溯深度报道的发展,是从平面媒体开始的。 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在篇幅上与新闻、信息新闻不同,在写作方式上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例如,《新京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华山跳崖者急坠人生》的深度报道[8],不仅对华山跳崖事件进行了交代,还对事件进行了长篇大论的阐释。为观众。 前因后果被揭晓,包括死者身份、生前所作所为、跳崖原因、跳崖过程、遗书内容等,记者没有透露对这一事件的任何价值判断,也只是在事实层面上呈现多方信息,内容详细。 由于报道对事件进行了还原和描述,写作上多以故事为主。 对此,我们认为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不可避免地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事件,但作为新闻本身,客观性的标准并没有因为报道格式的差异而改变。
进入电视媒体深度报道阶段,深度报道的话语已经从文字语言转向屏幕语言。 电视媒体本身对受众的要求比平面媒体低,因此它比平面媒体包含更广泛的受众。 对新闻事实的讨论也在电视屏幕上形成了新的社会舆论场。 电视观众也是社会公民,他们通过电视深度报道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因此深度报道在电视媒介下有了新的意义。 深度报道的任务就是揭开水下巨大冰山的面目,呈现鲜为人知的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这种多方位的观点和角度更加客观地呈现给观众,消除了谣言和假设; 此外,从选题上看,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关系民生的问题、事实不清的问题,以解惑或揭露为目的,以舆情监督为特色,展现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 在电视媒体中,解说性报道、评论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多种形式都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 虽然形式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为了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和真理。 因此,对深度报道意义的理解离不开“人”。 人是推动不同事件发生的核心力量。 深度报道的内容离不开人,深度报道的对象也离不开人。
3、全媒体时代反思深度报道
不可否认,媒体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影响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逐渐改变了媒体解读社会的方式。 碎片化信息已成为全媒体时代的主流。 同时,信息爆炸使得全媒体环境下真假难辨。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新媒体让碎片化的信息充满了人们的碎片。 如此多的时间侵蚀,习惯于从多个渠道获取碎片信息的人们很难聚集在电视机前耐心地观看一档40分钟的《调查新闻》节目。 参与领域已经从电视媒体转向更具互动性和主观性的网络平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深度报道消亡,而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电视深度报道带来了诸多冲击,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深度报道的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话题更具针对性
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内容选择更加开放。 这与当时媒体环境的典型特征有关。 传统媒体控制着新闻信息的来源,也是发布信息的权威机构。 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具有双向教学关系,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 因此,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从而为深度报道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内容选择。 例如,2014年“两会”期间,人民网“两会”专题版块还根据大数据检索了网民最关心的问题,收集了网民的心声,并汇总了两会期间的问题解答。 “两会”为双方搭建桥梁。 发挥沟通桥梁,更有针对性地深入报道“两会”。
(二)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价值多元化
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深入报道以事实调查分析为基础的同时,也少不了特约评论员或记者对事件进行评论,以表明主流媒体对社会事件的立场和看法。深度报道不再以单一的价值和立场来评判事件,而是用事实说话,不做评论。 不过,每个观众都会形成自己的评价。 我们在网络平台的舆论场上经常看到的多元化声音,既有对负面和批评观点的宽容,也有支持和鼓励的观点,还有很多意见和建议
(三)全媒体时代,如何让深度报道“深入”
在讨论什么是深度报告时,有学者指出,深度报告的“深度”是对5W和how的拓展,重点探讨why(原因)和how(方法)。 深度报道的“深度”不仅是信息广度上的综合积累,更是深度价值取向的持续展现,影响受众。 思维方式。 深刻是一种看问题的敏锐度,也体现了对待社会新闻事件的态度,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温度。
全媒体时代,人们缺少的不仅仅是信息,而且信息是多余的; 人们并不缺乏渠道,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甚至比主流媒体更加方便快捷。 因此,观众对信息的接受总是在横向扩展,碎片化信息的积累无法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事件。 因此,观众缺乏对事件信息的整合和梳理,从更高的角度审视事件。 信息表面流动又停滞。
因此,全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进行深度报道。 掌握更全面的新闻、更客观地呈现事实就足够了。 还需要有整体观念、整合信息的能力、流畅的逻辑思维。 事件的关键信息,解读信息,能够提醒受众从宏观角度理解信息背后的含义。 这就是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本质。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深度报道都有一个更本质的意义和作用,那就是为受众提供更准确的世界观和社会观,尽可能避免个人主观立场的偏见,能够更加多元化、更加全面。 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全面了解是深度报道的本质。 尽管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但深度报道总能为我们了解世界提供思维帮助。 它既不是一种新闻报道风格,也不是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而是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一种全面、客观、理性认识世界的观念。 这是我个人对深度报道的理解。
(作者:王亚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研究生;吴进,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研究生)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