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建国前的中国天文学会和我们的天文学成就
为了推动我国天文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央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早在1910年代中期就发起成立了“中国天文学会”。 经过多年的准备,条件成熟,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中央天文台召开。 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高鲁为会长。
协会成立后,每隔一年召开一次年会。 会议将进行学术交流,各大天文机构负责人将进行工作总结。 会议将邀请有关专家介绍一年来天文学的进展,并选举下一届理事会。 1944年起,该局更名为该局。 著名天文学家高鲁、于青松、张玉哲、陈遵贵以及科学界著名人物蔡元培、李树华等人曾担任院长或董事长。
学会以“谋求专业天文学的进步和大众天文学的普及”为宗旨,做了大量的工作,概括起来有:(一)创办天文刊物。 除学会筹备阶段出版的《现象丛书》外,1924年出版了每年一度的《中国天文学会学报》,共9期,主要刊登会员论文和重要译着。 1930年7月,出版月刊《宇宙》。 该杂志主要刊登通俗天文学作品,还包括宇宙新闻、国内外天文学界、中国天文学会新闻等。
(2)编写天文书籍。 1930年4月,学会成立编辑委员会。 除编辑《宇宙》月刊外,还编写天文丛书和天文词典。 比如陈尊贵的《星图》和《宇宙的壮丽》,张玉哲的《天文》和《宇宙漫谈》,戴文赛的《星谱》和《星游记》等等。
(3)天文术语的编纂。 1930年12月,研究所成立天文术语编纂委员会。 1933年,批准了1400个天文术语,全部用英、法、德、日文进行比较,并提交国立翻译研究所出版。
(四)举办科普和学术讲座。 除了每次年会的学术交流外,早期会所设在北京中央天文台时,每月举办一次学术讲座。 1932年冬季会所迁至南京后,不定期举办。 1933年,“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在南京举行。 1923年与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相对论讲座”。 1942年12月25日,与中国数学会在昆明、永安联合举办“纪念牛顿诞辰三百周年”活动。 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推广天文学和现代科学知识。 此外,会员陈尊贵、张玉哲、高平子、戴文赛、周培元等人曾在广播电台、机关、学校等场所做过天文科普演讲。
(五)组织天文观测。 1929年12月,学会成立变星观测委员会,张云任主任,指导和组织各国会员观测变星,并整理出版观测结果。 委员会每年召开年会进行交流和总结,并编辑出版《中国天文学会变星观测委员会报告》,每两个月在《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上发表双月刊”。 1934年,中国天文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组织日食观测。
(六)天文作品奖励。 学会接受爱好者捐赠的奖项,如匿名奖、“集云楼老人”奖等,奖励优秀天文作品的作者。
(七)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曾派会员张云出席192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IAU(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二届会议; 1928年派委员于青松、赵锦仪(1902-1972)出席在荷兰莱顿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三届会议。 193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五届IAU大会上,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加入IAU,成为我国最早加入国际科学界的学会。 出席会议的高平子委员和潘璞委员将紫金山天文台图集带到了会议举办的展览上,扩大了中国天文界在世界的影响力。 1936年9月,中国天文学会和天文研究所联合组建了中国天文学委员会,是主办和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各项活动的专门机构。
中国天文学会的成立恰逢旧中国的入侵。 该协会从政府获得的资金很少。 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热心人士的捐款以及部分单位的资助。 抗战时期,情况更加困难,但学会在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了分支机构,继续活动。 1940年、1941年、1942年先后成立昆明分所、福建永安分所、贵阳分所。 抗战时期,《宇宙》杂志并未停止出版,但因经费不足,由月刊改为半年刊。
中国天文学会团结了国内专业天文学家、天文学爱好者和热衷于天文学的人士,致力于天文学的发展。 它对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该会1922年成立时有会员47人,1947年发展到688人。
蚀
观测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最重要的天文观测项目之一,历来受到天文学界乃至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界于1934年11月19日成立了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气象研究所、北京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青岛天文台、中山大学天文台、清华大学研究院、金陵大学私立理学院。 团体和研究机构负责准备和组织日食观测。
1949年之前,中国科学界曾组织过以下3次日食观测:1、1936年6月19日日全食观测。
日全食带穿过中苏边境和日本。 我国已派出两支观察组出国观察。 余庆松率队赴日本北海道观察; 北海道队由6人组成。 使用的仪器主要是紫金山天文台的150毫米天文摄影机,可以透过紫外线。 他们拍摄了日冕的白光照片和紫外线照片,以及日食视频,并测量了初始损失、日食和日食。 和谐团圆的时刻,并吸收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观测队观测日食的经验。 由于日食发生地恰巧阴天,哈巴罗夫斯克2人观测小组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此外,国内还开展了日偏食观测。 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研究所对日偏食期间高空电离层电离强度进行了太阳光谱观测和测量。
2. 1941年9月21日观测日全食。
这是我国首次有组织的现代日全食观测。 整个粮食带从新疆进入,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 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对本次观测高度重视,专门从国外订购了观测仪器,并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参考1936年日食观测提供的数据,原计划组织数十个观测队,开展13项观测研究任务。 但由于日本侵华,日全食带所经过的省区大部分沦陷,国外定制的仪器无法操作。 然而,原计划未能实现。 当时,各国天文学家也因中国战乱而取消了原定来华观测的计划。 我国最终根据当时的条件组建了两个观测队,即西北观测队和东南观测队。
西北队由来自天文研究所、金陵大学理学院、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央大学的成员组成,张宇哲担任队长。 观测地点为甘肃临洮。 观测仪器由不同的单元拼凑而成。 观测取得了巨大成功,包括:拍摄日冕照片、拍摄日冕光谱和色球层闪光光谱; 日食期间的气象观测。 日食期间,重庆中央广播电台现场直播日食观测,美国、英国国家广播公司也同步向全球直播观测,扩大了中国天文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世界。
东南团队分为天文组和地磁组,分别由中山大学天文台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负责。 观测地点为福建崇安。 由于日食发生的时间恰逢天空多云,天文小组什么也没发现。 地磁组测量了日全食期间地磁水平分力、垂直分力、磁偏角等各种主要地磁参数的最大变化。
观测完日全食后,张宇哲在美国《大众天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日食观测》一文,向世界报道了我国在多年的艰苦抗战。 日全食观测的科学成就。
3. 1948年5月9日观测日环食。
此次日环食发生在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四省。 美军派出观察组前往我国浙江省余杭县进行观察。 天文研究所还联手中央大学物理系和国防部测量局对现场进行观测,但由于天空阴云密布,只有日食期间太阳亮度的变化被测量。 此外,青岛天文台、中山大学天文台、上海同济大学物理系等单位也开展了观测。
天文研究工作概述
1949年以前的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起步阶段,虽然老一辈天文学家为创造中国现代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能够开展的观测和研究项目非常有限。 。 真正具有研究性质的工作并不多。 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天文学家在出国留学或访问期间,参与了当时天文学发展最前沿的一些观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甚至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天文学。 的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中国天文学家所做的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各天文机构与各自的天文台合作开展的研究。 例如,青岛天文台徐惠平发表了一篇题为《青岛天文台十二年来观测到的奇异太阳黑子》的论文,详细讨论了观测到的太阳黑子的各种现象。 该站和君山站都结合观测来讨论太阳黑子变化对地球气候、地磁或地震等的影响。 中山大学天文台围绕变星观测发表了多篇变星光度测量论文。 1941年日全食观测前后,中国天文学家发表了关于日食计算方法、日食计算图验证方法、日冕亮度和形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二是利用古今中外的观测资料进行研究。 例如,张禹哲通过对1937年出版的《老板星表》中一万多颗恒星的运动进行统计研究,确定了太阳在太空中的运动方向,并发表了《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一文。 》于1944年发表。与此类似的还有李衡1937年的论文《研究造父变星空速下的银河系自转》、李衡和黄嘉琪的论文《B型恒星的统计研究》以及陈尊贵的参考文献以彗星观测资料,特别是哈雷彗星的历史资料,为了研究彗星轨道和周期的演化,着有《彗星理论》等书。
三是天文学史的研究。 这一时期,许多天文学家和其他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努力,其中最突出的是高平子和朱文新(1883-1939)。 1922年,高平子提出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四项原则:(1)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历法; (二)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和证明古代方法的原理; (3)用科学公式计算密度的古法; (4)根据科学需要应用古代天文现象。 他们对我国天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平子遵循这些原则,研究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观测方法,发表了《中国历年新年实考》(1924年)、《食日长编》(1932年)和《龟表测景论》(1924年)。 1939)以及其他论文和著作。 朱文新的重要著作有《史记·天官书》星象图考(1927年)、《天文考古志》(1933年)、《历代日食考》(1934年)和《理法通志》 (1934)等。此外还有高鲁的《星星与符号》(1933)、竺可桢的《二十八星座起源的时代与地点》(1944)、董作宾的《尹力谱》(1945)也是天文史研究的杰作。
紫金山、凤凰山天文台的创始人余青松是这一时期中国天文学家在国外进行天文研究最成功的人。 20年代中期,他在美国利克天文台牵头开展恒星连续光谱研究。 他对91颗恒星的连续光谱进行了分光光度测量,得到了恒星光谱的能量分布曲线,阐明了恒星紫外光谱中的巴尔默跃迁。 性质,证明恒星辐射与黑体辐射相似,并通过将恒星能量分布曲线与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曲线拟合,得到不同光谱类型恒星的有效温度,从而最有说服力地阐明哈佛恒星分类光谱的物理意义。 他在恒星连续谱研究中所做的这些开创性工作被认为是恒星能量分布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张玉哲、张云、李衡也是颇有造诣的天文学家。 1928年11月22日,张禹哲在美国叶开石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1125号小行星。 他将其命名为“中国”,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46年访问美国期间,他在麦克唐纳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的食双星BD-6°2376。 他还对一些食双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光谱观测和研究。 1947年张云在美国哈佛大学时,首先协助张禹哲发现了新的食双星。 随后在当年12月,他在北冕座中发现了一颗新的R型变星,将其命名为XX Camelopardalis。 李衡于1948年至1949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著名天文学家M. Schwarzshield合作,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发表了《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红巨星模型》一文,被认为是“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红巨星模型”。是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研究领域的一部颇有成就的著作。 此外,程茂兰(1905-1978)和达文西分别于1930年代和1940年代在法国和英国对恒星或其他天体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光谱或分光光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