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与邮票的美丽邂逅浅谈邮票上的天文创作
徐刚
喂养
好的切入点是科普创作的重要开端。 人们很难将邮票与科普联系起来,但作为一张“国家名片”,小小的邮票却涵盖了世界上的一切。 以邮票为切入点进行科普,不仅可以领略各国风土人情,还可以收获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创作时要把握好科普与盖章知识点之间的“度”。 后者太多,必然淡化科普主题,而后者太少,则无法体现本书的“邮件”特色。 在素材选择上,需要用最贴切的邮票产品来诠释主题,让读者体验到“故事”的真实性。 除了内容讲解的深入浅出之外,语言的幽默感、版式设计和排版也很重要。
天文学和集邮看似无关,但有些人既虔诚地仰望神秘的宇宙,又痴迷于邮票的小世界。 对我来说,天文与邮票的结合带来了双倍的乐趣和享受。 30年来,我一直在探索邮票中蕴含的天文知识。 人们很难将邮票这样的收藏品与科普联系起来,但作为一张“国家名片”,小小的邮票却涵盖了世界上的一切。 欣赏邮票不仅可以领略各国风土人情,还可以收获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如今,最受年轻人欢迎的集邮方式是“专题集邮”,即用邮票产品解读文学历史故事、讲述科学奥秘。 科普要想吸引公众,就必须用幽默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事情,找到一个理想的切入点,让人们更愿意理解。 《邮票天文》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科普作品。 它巧妙地利用邮票的视角来解读天文学的方方面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独特迷人的宇宙。 (编者注:科普写作选题时,往往要横着看,亲自进去,才能做到小口径、大口袋。)
01
选题:一朝一夕,厚积薄发
2011年,人民邮电出版社计划出版天文科普系列图书,并找到了天文科普领军人物李源先生。 这位热爱收集天文邮票的老先生,当得知对方是邮电出版社时,他立即提出在这个系列中加入一本图文并茂的天文邮票册,双方一拍即合。 李渊先生立即推荐著名天文学家李靖先生担任主编。 郭刚是一位上海天文爱好者,我和他合写了这本书。 后来我和李源老师交谈得知,英国数学家罗宾·J·威尔逊的《邮票上的数学》中文版于2002年出版,《邮票上的物理学史》2005年在中国出版。老头子早就盼望着有一天能出现一本超越之前这些作品的天文数字集邮册!
李源先生热情地将这本书命名为——《邮票上的天文》。 我和郭刚在短短几天内就起草了一个初步的大纲。 万事开头难,但本书的策划和推出却异常顺利。 首先,感谢众多资深天文科普人士的支持和指导,各方对这一课题高度重视和期待。 其次,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集邮品储备。 我和郭刚对天文学的兴趣已经有近30年了。 驾驭一本适合青少年和集邮爱好者的入门级天文科普读物并不难。 李静先生在天体物理学和天文史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尽管他只有几岁,但他仍然不断地写有关天文学的文章。 本书最终经过了李静老师的审阅,为科普内容的准确性提供了又一个保证。
我们对这本书至关重要的邮票更有信心。 受20世纪80年代集邮热的影响,我和郭刚在上小学时就开始陆续集邮。 中学时,我们几乎同时也专注于收集天文邮票。 1990年,我进一步将天文集邮的方向缩小到两个子主题:天文学史和太阳,特别是“太阳”集邮。 1997年,我的特制集邮册《太阳》首次参加全国集邮展览,荣获特大金奖。 加上特别奖项,引起了国内集邮界的关注。 1999年,《太阳》集邮荣获北京世界集邮展览金奖。 郭刚更是热衷于天文邮票的收藏。 他涵盖了与天文学相关的所有科目。 他几乎集齐了世界各地所有重要的天文邮票。 书中展示的1000多张邮票只是我们收藏的一小部分。
积累是本书快速起步并最终赢得各方好评的基础。
02
理念:邮票解读科普故事
名为《邮票上的某某》的书不在少数,其中很多都是以科普为目的的。 然而,此类书籍在创作中常常陷入两个误区。 一是过分强调“帖子”属性,导致科普内容不完整、不系统。 二是创作仍按照一般科普书籍的思路进行,邮票仅作为插图,缺乏邮政气息,缺乏新意。
在撰写《邮票上的天文学》之初,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利用邮票的特性,创作出一本独特的天文科普读物。 作为集邮爱好者,我们自然会想到“用邮票讲故事”。 (编者注:话题资源的创意开发是科普创作成功的策略,讲故事思维是创作不可或缺的能力,以此挖掘科普核心内容,以人文关怀升华科普信息,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这是集邮家在整理专题集邮时常说的一句话。 这意味着专题集邮册应减少不必要的说明文字,尽量选择合适的邮票产品,使受众从邮票产品的图案和主题中了解专题内容。 这也非常适合《邮票上的天文》的创作。 读者选择这本书而不是其他天文百科全书,不是因为书中有其他作品没有涵盖的知识量,也不是因为作者幽默的写作风格,而恰恰是因为邮票的载体。 我们要用邮票作为这本书的叙述线索,通过邮票串起整个故事。 书中的所有知识点和内容均应加盖适当的印章来展示。 这是本书区别于一般科普书籍的灵魂。
当然,在坚持“用邮票讲故事”的同时,邮票与文章的有机结合贯穿于本书的写作之中。 一张或一组邮票附有约200至300字的简短文字。 文字并不是对邮票发行目的或图案的介绍,而是对邮票叙事主线的补充,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书中的文字段落虽然是为了文帖结合的目的而划分的,但仍然保持了连贯性。 如果将文本单独提取出来,它仍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阅读时,自然流畅,没有任何碎片感。 一般集邮册上都会有“某国发行的这张邮票代表……”、“发行这张邮票是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等字样。 这种写作无意中分裂了读者的思维,迫使读者跳出当前的阅读,转而寻找邮票。 但本书正文的前三章却很少有这样的描述。 通过排版,邮票与文字一一对应,消除了传统邮票册图文分离、阅读困难等缺点。 帖子与文字结合成一个整体,不是主仆关系,而是红花绿叶,相得益彰。
集邮者总希望能做一些关于集邮的“科普”,或者将自己的珍藏珍品分享给大家,但在这本书的创作中必须掌握适当的程度。 太多必然淡化科普主题,太少则体现不出书本。 “邮件”的特征。 本书前四章包括对个别集邮知识点的介绍,主要是为了让没有集邮知识的读者对书中选取的一些不常见集邮类型有一个了解,相当于名词解释。 集邮内容集中在最后一章“天文邮票之旅”,这是在郭刚的再三坚持下添加的。 对于集邮来说,它是全书的精髓,也是全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既强调了本书的主角——邮票,又不影响以往的科普内容。 可惜的是,为了突出科普主题,这部分内容被删减了不少,只保留了一半左右。
03
材质:精心挑选的邮票不言而喻
“用邮票讲故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需要用最相关的邮票产品来诠释主题,让读者体会到“故事”的真实性。 很多读过《邮票上的天文学》的读者都会称赞书中邮票的运用得当,有些邮票与内容吻合得天衣无缝。 例如,书中写道,“太阳位于距离银河系中心26000光年的猎户座旋臂内部,它带领着太阳系的所有成员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 ” 选定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邮票及随附门票上均清晰标明了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系的八颗行星。 简介:1930年克莱德·汤博在双子座发现冥王星时,除了一张印有汤博脸和冥王星的邮票外,还有一张刻有双子星图的邮票,纪念发现冥王星50周年。 在南极天区部分,提到南天极可以通过南十字座和半人马座两颗明亮的恒星找到。 书中所描述的方法,在随附的新西兰邮票上都清晰地画出来了,等等。
为了实现邮票与文字的完美匹配,除了拥有丰富的藏品,能够结合文字从主题相似的邮票中挑选出最相关的邮票产品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 “看菜做饭”,扬长避短,在保证科普知识点的前提下,根据所选邮票本身的图案和内容,适当调整文字,使邮文文字相互吻合。 例如,在介绍金星是夜空中可见的最亮行星时,基于月亮和金星同时出现在所选邮票图案上的事实,在段落末尾添加了一句话:“当明亮的金星伴着细细的峨嵋,当月亮斜挂在天上时,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明亮和美丽,连月亮都要三分之三。” 这些量身定制的词语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真实、相关、自然、有趣。
邮票的发行有特定的目的和规则。 邮票图案所涵盖的天文内容非常有限。 且不说天文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就连邮票上也很难找到一些冷门内容的踪迹。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的创作遇到了很多困难。 比如矮行星的内容,除了冥王星之外,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在一个国家的一张小纸片上找到了月神。 此外,摩纳哥邮票上还提到了柯伊伯带天体塞德娜。 基于这些材料,我们在介绍矮行星时将采取一种古怪的方法。 首先说塞德娜的发现让天文学家开始重新思考行星的定义。 2005年更大的岳行星的发现,使得行星定义的问题不可避免。 。 随后,冥王星邮票被用来引入一类新的天体——矮行星,并于2006年被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 最后用一张冥王星和卡戎的邮票来表明卡戎的身份目前还不清楚。 至此终于圆满完成了矮行星内容的介绍。
还有一些内容根本找不到合适的邮资产品,需要大量的集思广益。 本书开篇第一段煞费苦心地写着:在介绍地球时,我们想先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但我们翻遍了国内外各种目录,却找不到一个单一的。可用的邮票产品。 后来,我无意中发现了一张古钱币邮票。 “方孔圆钱”的形状,内方外圆,不正是体现了中国先民“天圆地圆”的宇宙观吗? 问题解决了。 (编者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变被动为主动,需要顿悟的灵感和深厚的积累。)
除了被动地根据文章内容寻找集邮品外,我们更注重充分发挥邮票的选题和设计特点,展现天文邮票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介绍爱因斯坦时,根据邮票上的图案,向读者展示了这位热爱音乐、坚持锻炼、幽默的天才科学家的另一面。 类似的内容包括各种文化中的太阳神形象、2000年至2001年间的新千年之争、节日的天文内涵、音乐、绘画、文学、娱乐等中的天文元素,这些内容使本书与众不同。 与其他流行天文学书籍相比的特点。 同时,马克·吐温的生卒年份与哈雷彗星的重合、山西灵石县名称的由来、帕瓦罗蒂的日食歌曲、牛顿与哈雷的友谊以及设计错误的天文邮票,都增强了人们对天文邮票的认识。书。 可读性和趣味性。
04
版式:良好阅读体验的关键
一位同事曾经告诉我,他的高中孩子喜欢读《邮票上的天文学》。 我问他,孩子喜欢天文吗? 他说不。 我很好奇,又问:那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 他告诉我,孩子说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一点也不累,而且段落清晰。 并且易于理解。 我明白了,这本书让孩子们度过了愉快的阅读时光。
对于枯燥的科普书籍来说,良好的阅读体验非常重要。 除非你是真正的粉丝或者有一定的需求,一般人不会花钱去买一本翻几遍就头晕的科普书。 。 为了让学习任务繁重的学生或者工作压力大的城市白领花很长时间阅读一本非强制性的书,需要这本书能给他们带来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内容的深入讲解和语言的幽默之外,我认为版式设计和排版也非常重要。
为了有良好的阅读体验,除了大量精美的插图外,国外出版社还会聘请专业的平面设计师进行版面设计。 (编者语:“人靠衣装,马靠鞍”。好的内容还需要搭配好的编辑风格,才能共同推广一本优秀的科普书。)我国传统科普作者无法为所欲为,也无法注重设计排版。 不够。 文章写完,找到一些图片后,就交给出版商完成后续工作。 大多数出版商对设计和排版重视不够,很多细节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阅读体验质量的关键。
《邮票上的天文》从筹划之初就非常重视阅读体验。 我们在构思过程中就确定了版面的基本形式和版面尺寸。 在我尝试编写“Sun”部分后,我使用软件尝试输入它。 确定了基本布局后,就进入了全面写作阶段。 最后的排版是我和排版人员一点点完成的。 每段文字和每个印章的位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的。 排版工作历时两个月。
先说格式。 这本书的格式非常接近正方形。 这已被反复证明。 如前所述,这本书由几张邮票和一段文字组成,每段文字有二三百字。 大型邮票物品的展示。 这种图文相似、文字简洁凝练的方式,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
全书共五章二十二节,每节有若干小标题,每个小标题的内容占整页,没有一页包含两个小标题。 这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 文字量和集邮品的选择都需要慎重考虑。 最终,为了版式美观,也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理想的阅读停顿处,在排版阶段删除或添加了很多小标题下的内容。
本书对邮票的说明只是在邮票下方标注发行国家和发行时间,没有图一、图二等插图较多的书籍中常用的标记。 文中没有注明文章内容对应的戳记所在位置。 借助排版,读者在阅读时根本不用寻找就能看到相应的印章,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和速度。
正是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微之处的细心关注,不仅让本书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保证了阅读的流畅和轻松,让读者在小小的篇幅中领略到精美的细节。 当你欣赏宇宙之美时,你就会明白胸中的天文知识。 【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三届获奖科普作品述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凌)]
作者简介:徐刚:曾就职于中粮集团,科普作家,主要从事天文科普与艺术创作,作品曾荣获“文津图书奖”等多项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