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全球彩色图像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多项原创科学成果

  • 科研动态
  • 2024年06月17日
  • 4月24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我国首张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图像图。 此次发布的图像为彩色图像,包括火星东西半球正投影、罗宾逊投影、墨卡托投影以及按照制图标准制作的方位角投影。 空间分辨率为76米。 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获得的包括图像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识火星做出中国贡献

火星全球彩色图像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多项原创科学成果

4月24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我国首张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图像图。

此次发布的图像为彩色图像,包括火星东西半球正投影、罗宾逊投影、墨卡托投影以及按照制图标准制作的方位角投影。 空间分辨率为76米。 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获得的包括图像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识火星做出中国贡献。

天问一号任务轨道飞行器中分辨率相机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历时8个月,进行了284圈遥感成像,实现了火星表面的全球覆盖。 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4757幅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图像图。

进展天文科研的意义_天文科研进展_天文学科研

东西半球正投影(中国国家航天局提供)

进展天文科研的意义_天文科研进展_天文学科研

罗宾逊投影(中国国家航天局提供)

天文学科研_进展天文科研的意义_天文科研进展

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中国国家航天局提供)

科研团队通过火星高分辨率图像识别出着陆点附近的大量地理实体。 根据相关规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其中22个地理实体列为中国人口不足10万的历史文化村镇。 为其命名,并将中国标志永久印在火星土地上。

天文科研进展_天文学科研_进展天文科研的意义

22个地理实体分布图(中国国家航天局提供)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经过202天的火热飞行,成功进入绕火轨道。 2021年5月15日,登陆巡逻车降落在目标登陆点,祝融火星车进行巡逻探测。 截至2021年8月15日,火星车在完成既定的90个火星日探测任务后,将继续实施拓展任务。 它已累计巡逻探测358个火星日,行程1921米。 仍处于休眠期; 截至2022年6月29日,轨道器实现全球遥感探测。 目前已运行1000多天,状况良好。 持续在遥感任务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积累原始数据。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性成功实现绕火星、登陆火星和巡视火星的目标。

此次任务搭载的13个有效载荷共计获取了1800GB原始科学数据,形成了标准数据产品。 科研团队通过第一手科学数据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科学成果。

利用轨道飞行器高分辨率相机获取的着陆区亚米级分辨率地形数据对着陆区分布的凹锥体、障壁陨石坑、沟渠等典型地貌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上述形成之间的关系地貌和水上活动。 存在的重要联系。

通过对相机图像获得的火星车车辙图像数据的研究,获得了着陆区土壤粘聚力、承载强度等力学参数,揭示了着陆区表面的物理特征。

通过对火星表面成分探测器数据的研究,发现了巡逻区域近期水活动的证据,揭示了亚马逊晚期(7亿年前)的火星水圈比传统认为的更加活跃。

通过研究火星车双频全偏振雷达获取的着陆区地下层状信息,发现在数米厚的风尘下方约30米和80米处存在两组向上变薄的沉积层序火表面,揭示了火星表面改造事件和与过去30亿年来多个时期的水活动有关的地质过程。

通过对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火星表面成分探测器和火星气象测量仪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巡逻区域发现了距今约7.6亿年的盐水活动和现代水汽环流的证据。

上述原创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Astronomy、Nature Earth Sciences、Science Advance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 (记者胡哲、宋晨、吴慧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