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两千多年前的甘德和石神相比哥白尼和伽利略连拎鞋都不配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
说到干德和食神,估计90%以上的中国人都不知道。
有人可能会说,甘德是什么? 我听说过甘地和甘蔗,但没有听说过甘德。
对于时申来说也是如此。
了解石敬瑭这个“子皇帝”的人肯定比石申还要多。
甘德和石申其实都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天文著作《甘石行经》。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正因为如此,《甘石星书》后来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入选,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
它的神奇,乃至给后人带来的震撼,或许只有经过现代科学技术与西方对比验证后才能深刻理解。
战国时期,齐人甘德(甘文清,史书上一般称甘公,有说是楚人、鲁人)写有八卷《天文星相》; 石申(又名石申),魏人,神父或石神父),着有《天问》八卷。
以上两部著作被后人合为一部,称为《干事行经》。
据《史记·天官书》记载,甘德是齐人,但刘宋裴彪的《史记集》说他是鲁人。 《史记·正义》也说甘德是楚人。 后来《汉书》、《三国志》都说甘德是楚人。
石申是魏人,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不过,他的名字有两个版本,“石神”和“石神府”。 经过后续考证,确认他就是石神甫。
甘德、史慎甫在他们的书中曾提到过赵燕之战和鲁楚之战。 据此推测,《干诗》的成书时期大致为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至周献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 年)。 他的生平事迹目前无法得知。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称为“经典”的书籍并不多。 因为所谓“精”就是经典的“精”,普通作品不能随意称为“精”。
虽然干德与石申在写书时彼此都很谦虚,两人的书名后都没有加“经”字,但鉴于这两部著作的深远意义,后人便将它们合二为一。 。 被誉为“经”。
这是因为后来数百人发现,在世界上所有同类作品中,没有一个能超越甘德和石申的杰作。 因此,该书被神化,视为千年难出的“经典”。 ”。
那么,这两位神级天文学家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世界级成就,让后人如此景仰呢?
原来,战国时期,他们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动,发现并总结了五星的发生规律。
《甘石星册》中记载的星数有800多颗。 测量并准确记录了黄道附近 120 颗恒星的位置以及距北极的度数。
经过长期观察和详细检查,石神检测到了138颗恒星,总计810颗恒星。 其中,流传至今的只有石神确定的121颗星星的坐标位置,其余的都已失传。
即使与现在的观测结果相比,仍然是相当准确的。
而且,史氏星表中对恒星位置的描述实际上使用的是赤道坐标——这说明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天文观测中应用了较为先进的赤道坐标系。
甘德和食神测量的星象记录(包括二十八星座)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星象表。 这是世界级的贡献。
所谓星表,就是几颗恒星的测量坐标的汇编。 这是古代天文测量的基础。 因为测量太阳、月亮、星星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用到二十八个距角(本地星和次星的赤经差称为距角)——这也是中国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日历。 基本数据。
我们对天上的星星了解得越多,测量得越准确,就能越准确地通过它们分析太阳和月亮的变化,从而制定出的历法就越准确。
由于石申绘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因此他也被称为“世界星表之父”。
秦始皇修建骊山陵、汉惠帝重修长乐宫、西汉墓壁画星象图、河南洛阳西北郊西汉墓壁画天文图等……,都借鉴了本书中对星空的准确描述和记录。 。
甘德在木星上写的《甘石行经》卷二十三有节录,说木星“有小赤星附其侧,谓之结盟”。
据科学家奚宗泽研究,这颗红色小星就是木星的第三颗卫星木卫三。 也就是说,木卫三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现了木卫三。 这一发现比意大利伽利略和德国迈耶的同一发现早了近2000年。
要知道,伽利略当时已经有了望远镜,他们只是用望远镜才发现了木卫三。 战国时期,甘德还没有望远镜。
这是最令人震惊的部分。
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的概念,并测量了木星、金星和水星相对准确的会合周期值。 木星的会合周期为400天,仅比真实值398.9天少1.1天。
甘德指出了一个会合周期中木星和水星对峙(不可见)的天数,以及一个会合周金星逆行和对峙的天数,并明确指出这些天数可能会变化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内部变化的现象。 虽然这种描述从定量角度来看有些粗糙,但却为后世传统的行星位置计算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甘德和石申都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 他们将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形象地描述为“极”字的形状。
石申还发现日食和月食是天体相互覆盖的现象。 他从那时起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正是由于石申在天文学上的开创性工作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地球背面的西北角存在着一个古老的大型撞击坑(形成于距今约3.92-38.5亿年前的酒海时期)。月球,靠近北极圈。 197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石神,象征他在北极附近仰望星空、追星的成就。
月球背面的陨石坑的名字都是以已故的世界级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到目前为止,有5名中国人。 除石申外,另外四人分别是:祖冲之、张衡、郭守敬、万户(明朝人,世界上第一个梦想航天的人)。
后世,在测量太阳、月亮、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许多天文学家都采用了两千多年前所写的《干氏天书》中的数据。 其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
遗憾的是,《干事行经》已失传。 值得庆幸的是,唐代《开元卜经》卷六十五至七十卷中仍保存有《干事行经》的大量信息。
看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西方也坐不住了。 他们在18、19世纪不断编造虚假历史,试图压倒中国,然后依靠他们对话语和舆论的控制,让子孙后代对他们的祖先产生负面评价。 渐渐失去知觉。
西方创造了巴比伦文明,并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制定了星表。 据说这是公元前1800年的巴比伦星表,比中国星表还要早(潜台词,你没什么可抱怨的)。
然而,古巴比伦是一部虚假的历史,是斯卡利杰的西方历史年代体系以中华文明的时间顺序为基础而诞生的虚假果实!
在国际天文学界,几乎没有人认可它。
巴比伦故事诞生的背景是这样的:
在魏匡国之前,西方也有所谓的历史书,但根本没有说服力,根本不具有权威性。 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时间混乱,没有时间概念,而且常常自相矛盾。
例如,安尼乌斯(Annius of Viterbo,1432-1502)虚构了古埃及、巴比伦、腓尼基,持续了数万年或数十万年。 与此同时,圣经说整个世界的“创造”发生了。 六千年前。
就连六千年的创世,都是无稽之谈。
将神话与历史融为一体,旗帜鲜明地断言,是17世纪欧洲传教士的一贯作风。 17世纪,英国大主教厄舍尔制作了一本年历,确定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人类。 牛津大学副校长莱特富特更是狂妄地说,经过他的仔细研究,上帝创造人类的准确时间是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点。
好吧,就算这六千年是“真实的”,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既然人类在六千年前才诞生,那巴比伦的几十万年是怎么来的呢?
斯卡利格参照中华文明的时间顺序,创建了西方历史的年代体系,其总纲就是“圣经年表”,日后闻名的西方古典文明,即古希腊,都从中诞生了。古罗马、古埃及都是衍生出来的。 ,古巴比伦。
当年,我们在编历史时,只是创造性地编造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故事。 至于赫梯文明、亚述文明、苏美尔文明,更是连影子都没有。
(详情见:一部《中国上古史》,实际上颠覆了西方的创世论、时空观、教会神权政治,掀起了启蒙运动,迫使其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基歇尔神父伪造了古埃及理论(西方所说的中华文明,即来自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也是伪造的,连牛顿、莱布尼茨都不相信。
然后,西方在其欺骗过程中创造了欧洲第一本星表,即古希腊的依巴谷星表。 不过,仔细计算一下时间,竟然比《干时行经》晚了约200年。
如果你不擅长数学,你就不会有任何高级的天文知识,因为数学是从天文观测中诞生的。 当时的西方连时间的基本概念都不了解。 怎么可能有高级的天文知识呢?
然而西方却不肯轻易低头,继续编造关于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故事,并利用其影响力向全世界宣传。
西方理论:尼古拉斯·哥白尼(拉丁语:Nicolaus Copernicus)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巨著《论天球运动》。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教会宇宙论的沉重打击,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 他一生研究天文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然而,人们惊讶地发现历史上的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 他的著名代表作《天体运行》实际上完全是在他的业余时间完成的。 哥白尼在大学期间学习了法律、医学和神学,并在弗劳恩大教堂担任牧师度过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 同时,他也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 被人们誉为“神医”。 【其实,当时的西方,并没有所谓的医学。 就连教皇也靠摸头来治病,每年一到两次。 没有所谓的大学,甚至文字也不是书面系统。 怎么可能教呢? 】
伏尔泰说,500年前欧洲没有人识字。 在哥白尼时代,真正的拉丁语还没有形成文字体系,只是一种简陋的口语。 我真想知道哥白尼的《天体轨道》是怎么写的? 使用死后诞生的拉丁语?
据朱玄石等学者研究,公历抄袭了郭守敬的《授时历》,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来自《授时历》。
现行的西历是从时间历推导出来的:
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公历和公元”的起源,即:斯卡利格掌握了“时间历法”或以其为核心的中国历法和天文知识,以及时间顺序和天干。和地支(计算方法)。 “儒略历”被编出来了(只是改变了开始日期),它就是“古罗马儒略历”,或者说它的原型。
再者,以“儒略历”为基础的“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应该是斯卡利格的弟子佩塔维斯根据中国相关资料编造出“公元”(公元前)之后,即17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公历”(以前任教皇“格列高利”命名)。
18世纪中叶以后,这种现象在欧洲国家很普遍。
详情见《西方文明虚构史——试论古今西方“抄袭中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也是脱胎于“时间历法”
哥白尼的“日心说”抄袭了雷吉奥蒙塔纳斯的著作,雷吉奥蒙塔纳斯的知识来源是元朝的《时间历法》,日期为1504年。
地点:意大利博洛尼亚【意大利城市,位于波河与北部亚平宁山脉之间,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首府-罗马涅。
事件:哥白尼获得雷吉奥蒙塔纳斯的《星历表》和《天文学概要》
出处:雷吉奥蒙塔纳斯的《星历》和《概要》抄袭了郑和的《星历》
资料来源:郑和《星历》根据郭守敬《时历》改编
详情见董秉生《虚构的古希腊文明——西方“古典史”的辨伪》,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第一个天文台是巴黎天文台。 1667年动工,1671年竣工,首任指挥者是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卡西尼。
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于1675年8月10日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皇家格林威治花园奠基。 施工开始了。 几年后才完成。 过了几年,天文观测设备才到位,才投入使用。
在没有系统的文字文本、一代又一代的天文观测数据、甚至天文台及相关设施的情况下,西方却声称突然取得了伟大的天文成就。 这可能吗?
支持西方的人肯定会反过来质疑,石神如果没有天文设备,怎么可能发现木卫三呢?
多么好的问题啊。
不过,石申并不是没有天文观测设备,否则他无法准确测量星星的位置,并一一标出“度”。
而且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仰视天文地理”的天道民族。 这是一个真正仰望星空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石申的成就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建立在无数前辈的积累之上的。
大约9000年前,贾湖遗址就开始了占卜,与天文观测的出现同时发生。 占星学利用天空中的星星来预测世界上的人和事。 这格局真是太宏大了。 当然,只有天文观测极其发达、天人合一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国才能产生。
龟表是中国古代用来观察天象的仪器。 龟表测光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观测方法之一。
与西方考古和文献难以相互印证不同,中国的许多考古发现都可以与历史记载印证。 先秦史书中有“北斗九星”的说法,与双槐树遗址的发现佐证; 文献记载,尧是第一个制定历法的人。 这些记载与时间上的陶墟十分吻合。
在具有5300年历史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幅排列在九个陶罐中的“北斗九星图”,与现在的“北斗七星”并不相同。 学者分析认为,其中两次可能属于超新星爆炸,并被古人观测到。
在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中,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 学者分析,它可能是尧帝时期的产物。
根据久阳测光原理复原的陶寺天文台
陶寺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城遗址。 距今已有约4700年的历史。 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原始社会末期。
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 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的缝隙观察塔阿尔山的日出方向,确定季节和节气,安排耕作。
商代时期,学者根据甲骨文分析,商代采用“干支历法”,即天干地支相互结合来记录年、月、日。 商代,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一年甚至有13天。 对月份(闰月)的记载,都说明了商代天文学的发展。
商代记事文字材料:甲骨记天,干枝记天; 甲骨记录月份,数字记录月份; 铭文记载年份,年份称为“巳”
根据几千年的积累,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中国人将回归年确定为365.25天。 以石申为代表的一批天文学家将西周的阴历和阳历合二为一,创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历法——四点历。
所谓四点历,就是回归年长度的小数,正好将一天分为四部分,所以古时称为“四点历”。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使用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统称为古代六历,其实都是季度日历。
起源于数千年前的天文观测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过。
先秦青铜器有数十万件,有铭文的青铜器有数万件。 但具有王年、月、月相字、干枝四要素完整的铭文却很少。 仅发现铭文70多处,极为珍贵。
三国时期,陈卓绘制了一张全天星图,共有283组1464颗星星。 这是前人几千年努力的成果。
关于天文观测设备:
除了常见的标准表外,还有鲜为人知的二十八星座圆盘(圆仪)。
西汉的二十八星座盘(圆轭)是一种赤道观测系统,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 这一制度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赤道系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 从西汉的圆球、浑仪到后来的简化球,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均采用赤道系。
当地球自转时,与黄道系在天球上的方位始终变化的情况相比,赤道方位保持不变。 它稳定且易于使用。 还方便加载自动装置,可实现天体的自动跟踪。
直到17世纪西方建立了天文台后,才意识到赤道坐标系有这样的好处,赤道坐标系开始在天文仪器上使用。
关于天文台:
目前古籍中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观象台位于东晋初期赵朝末年。 后赵是公元319年由介氏石勒在今河北省南部建立的政权。 晋咸康年间(335-342年)石勒弟子石继龙在相国、邺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 非常豪华的天文台,配备了相应的天文仪器。
隋代,观象台称为灵台。 隋炀帝“遣宫中四十人,至太史局,命元冲教他如何运用星气,有功者,可入宫参与预测云”。 也就是隋朝隋炀帝选拔了40名宫人。 他将其交给袁崇,袁崇教他观察灵台天象。
唐朝时,有一座司天台,内有灵台。 乾元元年(758年)3月19日,“改太监为司天台,重修官署,置于永宁坊东南角,内设灵台”。
宋金时期,“灵台”更名为“四天台”。 “台上有法器,始于金代,完成于元代”。 这里所说的仪器就是南宋初年邵鄂制作的浑仪。 赵构将浑仪置于宫中“以测天象”。
元代,“司天台”改称“戏台”。 (为什么感觉自己掉进了红尘,变成了俗粉?)
登封天文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是由天文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至至元十七年(1276-1280)所建。
整个观景台是一座按照《桂殿》放大的建筑,由螺旋台阶围成的台体和从台北城墙凹槽向北平铺的石桂两部分组成。
台体呈方形带盖斗形,四壁为水磨砖。 观星台北侧的石尺是用来测量太阳影子长度的,所以又被称为“天尺”。
明清时期,“戏台”的名称很快又改回了应有的严肃性,称为“瞭望台”。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4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以其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而闻名。 从明初至1929年,北京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看看流传后世的考古发现和天文著作,真是亮如银河: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五星占卜》和《天文气象杂占》。
《五星图》提供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表及其会合周期动态表。公元前)。
《杂项天文气象》收录彗星图片29幅,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彗星的图文资料。 图中详细描述了彗星头部和尾部的形状,并在图下标注了相应的名称,共18种。
西汉时期,中国传统星象体系已基本形成。
存有大量的各种天文、历法著作。 仅《汉书·艺文志》就列出了21部著作450卷,还不包括上述出土星象著作。
东汉以后,星象学进一步发展,《隋书·经籍志》中列出星象著作80余部、670余卷。 自唐代以来,出现了《乙思占》、《开元占经》、《经友千香新书》、《千香通鉴》等大型占星著作,小型著作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收集了前代和当时的大量天文资料,尤其是星座位置和天象记录,价值极高。
例如:
唐代李淳风所著的《一思瞻》,保留了他两部失传的著作《李相志》和《一思缘离》的许多内容;
唐宋时期的《观象占卜》中的一张覆盖全天的星图,反映了晚唐星图的水平和星官制度;
北周于继才编、北宋王安黎重编的《灵台秘苑》保存了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测星时编制的星表。 ;
北宋杨维德的《景佑千祥新书》和南宋李济的《千祥通鉴》,保存了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8年)杨维德对天上星星位置的测量结果,成为讨论宋代观星水平的依据。 不可缺少的文件。
最著名、保存信息最丰富的星象著作是唐代的《开元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