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她的名字叫李玉珊。 她今年 29 岁。 她小时候,左耳有中度听力损失,右耳则因发烧而严重听力损失。 她的“听力障碍”并没有阻止她追求科学梦想。 从她决心考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到攻读博士学位。 在香港大学期间,她用额外的汗水和勤奋写出了一个不辜负青春和岁月的故事。 奋斗故事! 今天,我和小楠一起认识了这位通过“问天”追寻梦想的台大天文系学生。
听障女孩考入南洋理工大学天文系
努力学习,取得高分,实现梦想
李玉珊1993年7月出生于天津,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收藏的天文相关书籍所吸引,对天文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她经常对妈妈说:“我将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她妈妈告诉她:“南京大学是科学家的摇篮”。 这句话在当时年幼的李玉珊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于是她刻苦学习,立志考入南京大学。
李玉山小学
与常人相比,李玉山的学习之路充满了困难。 “从懂事起,我的双耳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与别人交流时,我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只能把听到的话语串起来猜猜看。意思。” 李玉山说道。 由于她发现听力问题较晚,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期,因此听力损伤很难治愈。
上学时,她的听力不好给李玉珊带来了很多麻烦。 “课堂上信息量很大,我总是听不清楚老师讲的知识点,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课后我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阅读。” 向同学要学习资料。”
“其他课程,可以通过自己看书来学习一些内容,但英语听力比较麻烦,英语老师建议我戴助听器。我右耳听力损失比较严重,所以我最初买了一个助听器。”我的右耳戴了入耳式助听器,但当时佩戴不习惯,耳朵老痒,就不再戴了。” 没有佩戴助听器的李玉珊依靠能听到声音的左耳来分析英语听力选项。 “每次来英语听力课,我都要注意自己非常专注,用左耳仔细听关键词,然后猜意思。练习得越多,对问题的理解就越好会的。另外,高中英语并不难,所以练习之后,我的英语听力是可以提高的。结果。高考时,李雨珊以669分考入南洋理工大学,她直言自己是幸运的是,高考时听力是单独测试的,她只错了一题,英语考了139分。
“我从小就对天文知识感兴趣,最后如愿以偿考入了南洋理工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吧!” 李玉山笑着说道。
李玉珊在南京大学照片
在南洋理工大学学习期间作为交换生出国留学
探索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2012年9月,李玉珊进入南京大学学习。 “当时我觉得周围的同学成绩都很好,所以我学习很努力。 我一般晚上12点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 我每天学习10到12次。 2015年暑假期间,李玉珊和另外两名学生参加了南京大学与悉尼大学的交流项目。在两个月的交流学习中,她参观了多个望远镜和天文台。悉尼和澳大利亚天文台,参与中澳南极天文望远镜合作项目,进行仪器模拟和滤波器设计,发表SCI论文1篇。
李玉山出国交流
当她读大学四年级时,她的大学老师李志远给了她很多帮助。 “因为学习压力,我心情郁闷,病倒了。李老师耐心指导我,帮我修改论文。” 当时她正在南京大学读四年级。 2010年,李玉珊的视野开阔了,她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本科毕业后,李玉珊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获得了参加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 (欧盟伊拉斯谟计划是由欧洲多所大学和机构联合举办的为期两年的授课型硕士项目。),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累计金额为31,000欧元,并且免除学费。
两年来,李玉山访问了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四所大学。 闲暇时,她经常独自背着书包,当她想的时候,她就去了解自己要去的城市的当地建筑、风景等。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给了她新的体验。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每天花时间在实验室里并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事实证明,还有很多不同的选择,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她笑着说道。
研究生期间,李玉珊还担任著名科普系列“第一推系列”第50册——《疯狂宇宙》的主译。 该书于2020年底顺利出版。“当我终于投稿的时候,突然耳聋了,可能是我当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我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通俗读物,不如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科学故事。”科学书籍。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也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毕业后,我经常回到南大坚守我的爱情。
立志投身天文研究工作
2018年10月,李玉珊硕士毕业。 起初,她想成为一名程序员或从事大数据工作。 随后,她前往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本科生导师的推荐下。 2019年,她成功申请香港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获得四年超90万元奖学金。 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多波段观测卫星。
李玉珊说,读博士期间比较痛苦的是科研压力大,经常出现突发性耳聋的情况。 “每年都会突然耳聋,听力从30分贝下降到50分贝,对生活影响特别明显。” 但。 李玉珊并没有放弃追逐梦想,“虽然在读博士期间换了导师,将研究方向改为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搜索行星状星云,但我仍然在天文学的轨道上奔跑。”
李玉珊表示,世界著名女天文学家安妮·坎农在科研道路上给了她很大动力,“坎农因病几乎失聪,但她在44年的职业生涯中研究了35万颗恒星,她被归类为20世纪初恒星光谱研究的权威,我非常敬佩她,我会像她一样一直致力于天文学的科学研究。”
如今,李玉珊不仅忙于科学研究,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各种天文知识和自己的成长感悟,并建立了多个天文爱好者交流群,会员已达千余人。 她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天文学。 她目前正在设计一个个人网站,分享自己的技术经验和专业信息总结,希望给想要学习天文学的同学更多的参考。
每隔一两年,李玉珊总会回南京看望她的恩师和她热爱的南大校园。 2023年9月,李玉珊将完成博士学业。 她坦言,未来会继续做天文学相关的工作,想继续做博士后。 “我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技术东西,有更多的科研成果。通过我的经历,我鼓励大家探索自己独立的道路,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