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用年度报告术语表.pdf 7页 VIP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用年度报告》术语解释 1、总被引频次:指该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论文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意义: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的整体使用和重视程度,以及其在学术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 2、影响因子:评价当年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这是E. Garfield于1972年提出的国际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具体算法为: 意义:该指标是一个相对统计值,可以克服不同规模期刊发表量不同带来的偏差。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影响力和学术作用就越大。 3、当年指数:又称当年指数,是评价年度某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 具体算法为: 显着性:这是表征期刊即时回复率的指标,主要描述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 4、其他期刊总引用率:又称其他期刊引用率,是指某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占该期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 具体算法为: 5、引文半衰期:指该期刊当年总被引次数较新的一半累计了多长时间。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计算方法。 假设某学术期刊2003年被引用1916次,其累计被引文献百分比如下: 出版年份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 总被引次数 49152 232 212 168 104 115 1916 累计百分比 %2.56 10 .4922。 60 33.66 42.43 47.86 53.86 年 1 23 45 67 从上表可以看出,最接近的 50%被引用累计百分比是 1998 年的 47.86%,距离 2003 年统计年还差 6 年。期刊的半衰期可以计算为: 意义:引用的半衰期是衡量期刊老化速度的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它通常不是针对单个文献或某一组文献,而是指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献总和。 6、论文数:指统计年度来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是统计期刊引文数据的来源。 7、网络年下载率:指当年来源期刊发表并上网的文献数与当年全文下载数的比值。 具体算法为: 期刊评价知识 1、科学指标 科学指标是衡量科学强度的定量的、规定的项目。 目前,虽然不同国家与科学事业相关的统计指标不尽相同,但通常的科学指标包括:科学出版物的数量和类型、出版物的引用次数和被引用次数、获得学位的人数级别、政府科学经费、研究数量和强度、科学出版物使用的语言数量、申请和批准的专利数量、聘用的科学家数量等。上述指标经常被用来评价科学成果和科学的生产能力。 2、期刊引文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是科学信息研究所编制出版的期刊评价的重要工具。 它是SCI的副产品,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期刊排队部、来源期刊数据表、期刊半衰期表、施引期刊表、被引期刊表。 3、年度指数 年度指数是衡量一本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速度的指标。 即文章发表当年该期刊收到的平均引用次数。
其计算公式为:当年指数=该期刊当年发表文章的被引用次数/该期刊当年发表的所有论文数 4、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影响因子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估期刊。 E. Garfield 1972 建议获得对一份文件或一组文件的客观回应,反映其重要性。 计算公式为:影响因子=某期刊某年份前两年被引用的论文总数/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5、预期影响因子 预期影响因子也称为预期的引用率。 从许多期刊中随机收集一批论文,在不强调严格的时间规定的情况下计算这些论文的引用率,并获得预期的影响因子。 6、作者影响因子 作者影响因子是计算作者著作客观效果的影响因子。 计算评估时,注意不同重要性期刊(不同影响者)发表的论文质量差异。 7、学科影响因子 学科影响因子是采用迭代法逐次确定某一学科核心期刊的指标。 它由赫斯特于1978年首次提出。一定时期内的学科影响因子可以表示为如下比例:学科影响因子=引文集中未定期刊论文的被引次数/未定期刊论文的数量8。重要性系数 重要性系数是衡量给定主题领域内期刊集合(组)中期刊相对重要性的指标。 在一定时间内,期刊A对期刊B的重要性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重要性系数=期刊A对期刊B的引用次数/期刊A对所有文献的引用次数 9. 响应因子响应因子是衡量期刊被引用程度的指标。
它最早由Zmaic等学者于1989年提出,其计算公式为:Ne=(Nind,a)p/(Cp*Sa) 其中:Ne为期刊的响应因子,(Nind,a)p为p 年 引用该期刊a 年发表的独立论文数,Sa 为该期刊a 年发表的论文数。 文献计量学知识 1、文献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是图书情报学的一个分支,利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该术语由英国人A. Pritchard于1969年首次提出。 2. 科学计量学 科学计量学是对科学活动和管理进行定量评估、表征和预测的科学分支。 该术语于1969年由前苏联科学家首次提出。 3. 信息学 信息学是信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定量研究情报行为和过程。 该术语最早由德国学者于1979年提出。 4.布拉德福德定律 布拉德福德定律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BC布拉德福德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 其文字表述为:如果科技期刊按其在某一专业发表的论文数量降序排列,则可以划分一个核心区域和几个连续区域。 每个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相等。 此时,核心期刊与连续地区的期刊数量呈1:n:n2……的关系。
5.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是描述科学生产力的经验定律,由美国学者AJ Lotka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 它也被称为“平方倒数定律”。 它描述了科学工作者的数量与其所写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 撰写三篇论文的作者人数约为撰写一篇论文作者人数的1/4,即撰写论文作者人数的1/9; 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n2,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占所有作者的60%。 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个揭示作者身份与数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6、Zipf定律 Zipf定律是美国学者GK Zipf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词频分布定律。 可以表示为:如果统计一篇长文章中每个词的出现频率,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降序排列,并用自然数对这些词进行编号,即频率最高的词排名为 1,第二频繁的词排名为 2,...,最不频繁的词排名为 D。如果 f 表示频率,r 表示等级数,则 fr=C(C 是常数) 。 这个公式称为齐普夫定律。 7、价格指数 1971年,美国科学家D.普莱斯提出了衡量各知识领域文献老化程度的量化指标,即后来的“价格指数”。 在某一知识领域,以5年以内文献被引用次数占总被引用次数的比例作为衡量文献老化速度和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 P(价格指数)=被引文献数(小于或等于5年)×100%/被引文献总数 8.文献老化 随着其“年龄”的增加,科学内容的和技术文献增加。 这个过程变得越来越过时,失去了作为科学信息来源的价值,因此越来越少地被科学家和专家利用。 科技文献老化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9、文学半衰期 文学半衰期是指某一学科(专业)当前使用的全部文献较新的一半出版的时间段。 文学的半衰期不是针对个别文学或某一类文学,而是指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学总和。 引文知识 1、科学引文索引 科学引文索引(SCI),简称SCI,创刊于1963年,由美国人E.加菲尔德创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 它是一项国际性、多学科综合指数,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农林、医学、生物等学科。 SCI根据来源期刊数量可分为SCI和SCI-E。 SCI是指来源期刊约有3500种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 SCI-E的全称是SCI-Expanded,也称为SCI检索。 它是SCI的扩展图书馆。 它拥有 5,300 种来源期刊,可以通过国际连接和互联网进行搜索。 书本型SCI分为双月刊、年度累计和多年累计。 这三种表格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引文索引、专利引文索引、来源索引、机构索引和轮换主题索引。
SCI不仅是一种大型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引文分析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多功能大型数据库科学。 CSCD收录国内出版的中英文核心科技期刊582种,涵盖数学、物理、力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与健康、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等领域。 CSCD成立于1989年,积累了40万条源数据和120万条引用数据。 该数据库可以提供著作引文(期刊文章、专着、会议文件、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期刊引文以及机构或个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检索。 目前国内唯一可以与SCI相媲美的一篇。 综合数据库。 3、引文在文献A中提及或描述了文献B,并在文末以参考书目或脚注的形式列出了文献B的出处。 目的是指出信息来源,为某种观点提供依据,并作出参考陈述。 某个事件(实际)等。此时,文献B称为文献A的引文,文献A称为文献B的引文文献。引文常称为被引文献或参考文献,施引文献常称为源文件。
4.引文分析引文分析利用各种数学和统计方法以及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来分析科学期刊、论文、作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文或被引现象,以揭示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的定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5. 内部引用 如果引用文献正文中提到的某些引用文献没有出现在施引文献的尾注、脚注或其他显眼的地方,则此类引用文献称为内部引用。 内部引用有两种类型:一是引用文献中提到的信息是大家都知道的,不需要具体表明引用关系; 其次,被引文献的正文中有被引文献的出处。 请注意,无需在引用文献末尾重新列出引用文献。 6.文献自引文献自引是指仅限于主题本身范围内引用文献的行为。 7. 引文量 引文量通常是指施引文献所拥有的被引文献的数量。 它是研究文献利用程度和广度的重要参数。 8. 引文矩阵 引文矩阵是显示作者、文献或期刊的引文矩阵。 它也被称为“交叉矩阵”,通常用于表示各种期刊文章的引用。 9.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是在一组作者、文献、期刊或某个主题范围之间建立的引文文献的互连网络。 10.文献引用的动机科学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说明了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继承和利用,但引用的动机相对复杂。
根据学者M. Weinstock的研究,引用文献有15个动机:1)表达对先驱者的尊重; 2)对相关作品给予表彰; 3)检查所用方法和仪器; 4)提供背景阅读材料; 5)纠正自己的工作; 6)纠正他人的作品; 7)评估以前的作品; 8)为自己的主张寻求充分的证据; 9)向研究人员提供现有作品; 10)回顾未来的工作。 为传播、很少索引或未引用的文件提供指导; 11)识别数据和物理常数等; 12)检查原始材料中是否讨论过某个想法或概念; 13)检查原创材料或其他作品原创者的某个概念或名词; 14)认可他人的作品或理念; 15) 对他人的优先权主张提出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