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星图夜空重温生活与诗意
抬头仰望星空,那些叫“射手座”、“天秤座”等的星座,如果用不同的方式画出来,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夜空中的星星分成几组,用假想线连接起来,形成各种图形,最后把星空分成三组二十八个星座,称为星官。 迄今为止,中国星官和希腊星座是世界天文学中研究星空最完整的两个体系。 然而,中国古代星图自清末以来逐渐淡出了主流,现在很少有人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的星空。 近日,完整的中国宋代传统星空被修复再现,展现了中国古代星空中的生活与诗意。
A.故宫投影到天空
从古至今,灿烂的太阳、月亮、灿烂的星空一直吸引着地球上人们的目光。 西方星座多以希腊神话和动物名称命名,如仙王座、仙后座、小熊座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88个星座是由古巴比伦和希腊天文学演变而来。 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自晚清以来,由于受到西方科学体系的冲击,版本众多,谬误频出,逐渐淡出。 主流。
一次偶然的机会,《天文爱好者》杂志原社长齐锐与北京古观象台助理研究员万浩一在北京古观象台擦拭清代天象仪时,发现上面刻有星图。和苏州是一样的。 宋代石星图《天象图》存在诸多差异。 于是,两人利用现代天文观测数据,结合天文历史文献,将中西星图上的1400多颗星星一一对比,最终完整呈现了中国古代星空的壮丽。 风景,并编成《流浪中国星图》一书。
星座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星官”。 东汉张衡这样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官在野,在朝,象官,在人象事,故有备。 ” 中国古代的星官,从皇帝到农民,从公公,从战场到市集,从天炮到簸箕,其名称和布局都极具社会性。 所有山川、河流、人类都被搬上了天空,涵盖了远古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人文风情。 它几乎是根据地球和人类世界的模型复制的天空世界。
与西方星座以神话中的神、人或动物来命名星座不同,中国古代人将紫禁城中的生活投射到天空中。 皇帝有紫禁城,天上有“紫微苑”。 紫微院是三院之名。 中原。 它以北极为中心,以北极附近的恒星星座为基础。 古代中国人发现北极有一颗星星是静止不动的,其他星星都围着它转,所以就选择了天空的这一区域作为宫殿。 不随天球转动而转动的星星,被古人称为“天星”,成为皇帝的象征。 自然,还有代表后宫、妃嫔、王子、妃嫔的星星。 还有星星称为宰相、侍卫、大臣、尉官等。此外,还有星星称为天厨、天床、天牢、天厕等。 太尉院是三院的上墙,主要指朝廷,而天师院是三院的下墙,主要是指百姓的市井。
如果想同时看到天空中的这三堵墙,最好的时间是每年6月中下旬,也就是夏至前后。 黄昏来临时,一缕微风送走了夏日西边的最后一缕阳光。 向北望去,庄严的紫色围墙仿佛高高耸立在北极周围。 墙左侧列“北斗”、“文昌”,右侧列“华盖”、“创社”;转身回望,西南天空,明亮的“五五” “皇座一号”高悬,以它为中心,是天帝与大臣处理政务的太尉院;向东望去,东南方向,银河在地平线上缓缓升起。银河就是热闹的天师园,如果你仔细听,也许能听到天空中集市的叫喊声……
B. 北斗七星指示季节
民间最出名的星星大概就是北斗七星了。 这七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名字。 从头头开始,分别是“天枢”、“天玄”、“天极”、“天权”、“玉衡”、“开阳”。 “飘光”,勺头上的前四个叫斗魁,剩下的三个叫斗魁。
由于“北斗”日夜绕着北极旋转,人们很早就把“北斗”想象成天帝的座驾。 《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天子之车,运至中央,制四方”。 意思是:北斗七星是天帝所坐的马车。 天帝以中心为枢纽,坐在车车上,巡视四方,作出决策。 四时分寒暑。
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无量庙内,有“斗威皇帝车辇”石像。 图中的北斗七星是由四颗斗奎星组成的。 ,桶柄上的三颗星形成轴。 这车没有轮子,行驶在云雾之中。
万浩一说,每天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时,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七星的方位和手柄的指向都不同。 因此,北斗七星长期以来一直是指示季节的星星符号。 战国时期的《管子·流通篇》写道:“柄指向东,则为春;柄指向南,则为夏;柄指向西,则为秋;柄指向西,则为秋;柄指向西,则为秋;柄指向西,则为秋”。如果把手指向北方,就是冬天。”原因可以这样解释:战国时期,每当春分黄昏,抬头仰望北方的天空,就会看到把手指向北方。水桶的方向指向东方。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斗柄“东点”的时间每天会提前4分钟。 如果你每天晚上同一时间抬头仰望北斗七星,你会发现北斗七星的柄逐渐逆时针旋转。 夏至黄昏时,手柄已旋转指向南方,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它们分别指向西方和北方,标志着秋天和冬天的开始。
但由于岁差的影响,从战国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现在春分不再是黄昏,而是23日午夜:30左右,其他季节延迟是一样的。
C.《补天歌》让星空充满诗意
早在远古时代,当时的人们就将天上的星星分成一组,并一一命名。 公元前27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太史令陈卓统一全天星官,编制了星表,共有283个星官,1464颗星辰,史称《陈卓鼎记》。 “ 在历史上。 它被史书所采纳,成为我国观测星星的依据。 陈卓的全天星官划分,凸显了中国“二十八府”的星官制度。 简单来说,二十八府是以历史上观察到的一些星星为标准,然后将附近的一些星星以直线的形式连接起来。 一夜。 全天有二十八座府邸,分为四组,称为东、南、西、北四官,即东边的苍龙、南边的朱雀、西边的白虎、北边的玄武。 天上所有的星星。
三元的创建晚于二巴苏。 人们仰望天顶,首先将北极周围广阔的天空区域定为“紫微苑”,也称“紫宫”或“中关”。 由于古人将二十八星座划分为东、西、北、南四官,而中官只有一座紫宫,显得有些单薄,所以在紫微院和二十宫之间划定了一部分天空。八个星座,分别命名为天师院、天师院。 太小。 三元制度在隋唐时期成熟,与二巴宿合并后,成为新的二巴宿三元制度。 后来,三元的地位逐渐提高,在此基础上,就成了三元二十八夜制度。
可以说,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占星体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西方最显着的区别。 从陈焯最初决定到制度的完全建立,一直传承到明清,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遗憾的是,陈灼三国时期的星官作品及原图早已失传,未能流传于世。 公元600年左右的隋朝,一位名叫丹元子的隐士,根据陈灼所建立的满天星官布局,重新整理了先前流传的星官知识,创作了一首认星歌《补天歌》。
《补天歌》首次对二十八府三壁的全部成员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记录。 天上的星星连在一起,弥补了星图难以传播、文字不够生动的缺点,做到了“名中有图,言中有象”。 于是,复杂而神秘的星空变得简单而富有诗意。
清代学者梅文鼎对《补天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补天歌》所列星象十分凝练,故自宋代以来,均以天观世家的记载为准绳。” ”。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流传下来的各个版本的《补天歌》中,基本上都有360至366句。 这当然不是巧合,作者精心的设计思想就隐藏在其中——中国古代,天是365.25度,每句话一步,一步一度,而365度正是天上一步,这就是“踏”字的本义。
来源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