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致知识 北京参观实践团赴国家天文台开展参观活动
7月13日至14日,北京参观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赴国家天文台进行为期两天的参观。
7月13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位于河北省兴隆县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参观了基地展厅。 天文台孙宇光老师向队员们简单介绍了不同类型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并要求队员们学以致用,根据望远镜的基本光路图组装出一台小型望远镜。 队员们进行了动手实践,将目镜、镜筒、反射镜、三脚架等部件组装成望远镜,并进行了简单的观测。
实践队员参观兴隆观测基地展厅
团队成员组装小型望远镜
7月14日上午,队员们利用小型望远镜观测太阳黑子、日珥等,参观了80cm反射望远镜和2.16m望远镜。 2.16米望远镜于198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当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两米光学望远镜。 它是我国自主研制大型精密装备的象征,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实践队在天文台兴隆站合影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实地考察。 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郭守敬望远镜的结构、工作原理、成果等。 郭守敬望远镜是我国第一个天文领域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 2008年正式建成投入观测,是世界上最大、视场最宽、口径最大、光谱采集率最高的望远镜。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7月14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位于北京的国家天文台总部。 国家天文台教育处处长梁艳春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国家天文台展厅,并介绍了国家天文台的相关历史、研究成果、研究生教育和招生情况。 博士生杜伟用月球仪器介绍了月球的基本知识。 钱磊副研究员通过FAST模型向团队成员介绍了FAST的选址和结构,随后以报告的形式介绍了FAST的相关参数、指标和科学目标。 FAST,即“中国天眼”,代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它位于中国贵州省。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 于2020年正式运行,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实践队在国家天文台合影
钱磊向队员们讲解FAST的基本情况
梁艳春介绍国家天文台概况
通过这两天对国家天文台的实地参观,实践队员对郭守敬望远镜(LAMOSRT)、中国天眼(FAST)等国家重大科学天文观测设备有了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 )。 实践团队成员也有各自的差异。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实际想法:
我们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参加了一场完整的科普活动,了解了天文观测的历史,了解了望远镜的原理,参观了不同口径的光学望远镜,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与天文台的工作人员。 国产“光谱之王”LAMOST望远镜为中国天文学家带来了数倍于其他国家的海量光谱数据。 从“受制于人”到“走在别人前面”,LAMOST的故事让我对科研的独立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重要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020级 王静
参观国家天文台后,了解了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的优缺点,了解了LAMOST和FAST这两种著名的望远镜,了解了它们的原理。 望远镜的建造需要一个良好的位置,以便更好地进行观测。 FAST建立在喀斯特地貌之上。 建造的地点海拔较高,不会积水。 不同的望远镜有不同的镜头维护。 LAMOST注重镜头保养,注重灰尘等的影响,而FAST对于镜头保养就没那么细致。 在参观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展厅时,讲解了CCD的原理。 之前看论文的时候看到了background这个词,但是当时看的时候并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当老师讲解CCD的原理时,我才知道了这个词的具体含义。 实地考察让课本上的知识成为你眼前的实物,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前沿动态,激发你的科学研究兴趣。
——2021级物理(基础班)戴明
我们参观了兴隆基地,了解了LAMOST,并自行组装了望远镜。 当我组装的时候,我发现连一个小螺丝都拧不紧。 我意识到基础科研人员的工作是多么辛苦,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惊叹于 LAMOST 的尺寸和精度,走进 2.16 望远镜,沉浸在它探索的遥远时间的奥秘中。 在国家天文台认识了中国天眼FAST,系统了解了国家天文台各个观测点的分布。
——2022级物理(基础班) 王兴奇
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宇宙的神秘和壮丽。 天文台设备齐全,我们大家都自己动手比对星图,寻找冥王星。 后来我们研究了望远镜光路图并组装了望远镜。 动手实践让我们更加充满热情,深深体会到天文学的乐趣。 第二天,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天文观测和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亲自参观了LAMOST望远镜、2.16m口径望远镜等。下午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看到了FAST模型科学并学到了很多关于 FAST 的知识。 参观国家天文台兴隆观象台,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还激发了我对天文学的热爱。 我会珍惜这段宝贵的经历,并将其作为我今后求学之路的动力和指引。
——赵云晓 2022级物理(基础班)
参观兴隆国家天文台,真切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钦佩他们的科学精神。 观测站地处山区,与外界通讯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 为了观测宇宙中的恒星,科研人员必须在夜间调整设备、处理数据,经常工作到深夜,确实很辛苦。 同时我也很敬佩他们的精神。 虽然工作很忙,但他们还是抽出时间给我们介绍天文台的仪器和实验。 我们参观了LAMOST望远镜,2.16m口径的望远镜,还组装了望远镜。 通过他们热情的讲解,我充分了解了这些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和大致结构。 我对这些重要的国家仪器及其制造商感到敬畏,也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 这些都激励着我向他们学习,努力工作。
——2022级物理(基础班) 黄立涵
这次活动让我领略了天文学的广度和深度,也让我亲身体验了天文学的神奇魅力。 我们深入研究了反射式、折射式和折反射式望远镜的原理。 通过亲手组装反射望远镜,我对望远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兴隆站的主要观测设备,包括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2.16米口径望远镜。 其中,LAMOST在过去十几年里已检测到超过2000万条光谱,是世界上其他设备发现的光谱总数的2.6倍,令人深感震惊。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总部,我们聆听了我国各个天文研究基地的历史沿革和广阔前景。 通过钱雷老师的精彩讲解,我们对中国天眼FAST的结构设计、强大功能和重要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天文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听了这些介绍,我为我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发展成就感到非常自豪。
——李云涛 2022级物理(基础班)
浩瀚的星空一直吸引着我,这次北京游学终于让我得以一睹星空的奥秘。 南方有FAST,北方有LAMOST。 位于兴隆站的LAMOST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口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也是世界上光谱采集率最高的望远镜。 一看就知道不凡。 它就像三个白色的巨人,威严地矗立着,人们听它诉说着星空的秘密; 它也像黑夜里一盏不亮的灯,人们看不到它,但总能得到它的指引。 无数个漫漫长夜,是科研人员与浩瀚星空进行深情对话。 “飘然归来,幽于茫茫寒?” 嫦娥飞上天空,是古人对星空的无限遐想。 如今,飞上天空不再是梦想。 在众多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人们终于一睹宇宙奥秘。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021级 王美蓉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是我们此次北京考察的第一站。 非常感谢这次机会,不仅让我了解了兴隆观测基地的历史和意义,感受到了我国天文事业发展的曲折,也让我感受到了天文学家的优秀品质一边观看天文台的宣传片。 这也让我在了解天文学现状的同时,思考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最令我兴奋的是近距离观看著名的LAMOST望远镜。 只是可惜的是,连续的阴雨天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夜晚星空的奇观。 总而言之,第一站的学习非常有意义,值得我们长途跋涉。
——2021级物理(民办师范大学)李仁文
7月13日,我们到达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天文台的孙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山上的“金角王”——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银角王”——口径2.16米的望远镜。 看着一座座半球形的望远镜塔,我感觉自己正在与科研一线的工作者进行对话。 晚上,基地里为了防止光线干扰观测,每个房间都拉着厚厚的窗帘,还亮着灯。 即使是晚上没有观察任务的时候,大家也依然遵守这个规则。 在这里,黑色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基地全体科研人员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因为大量一线工作人员必须彻夜守在基地,才能及时获取有关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的行星变化的数据。 电脑前,漆黑的夜色成了山上最美的风景。 7月14日,我们再次来到国家天文台总部。 梁老师和钱老师分享了FAST和有关月球的数据和信息,让我们认识到了历时十几年打造的FAST的国际领先地位,也让我们对月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FAST的运行原理和选址考虑因素,以及FAST正在获取的数据类型和科研团队正在研究的科学内容。
——2022级物理(基础班) 韩兴超
以前一直在书上见过郭守敬的望远镜。 我被它独特而美丽的结构深深吸引了。 我一直对它着迷。 如今能亲眼目睹,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看到了真正用于科学研究的天文望远镜,还了解了它们的原理,特别是对郭守敬望远镜原理的研究,让我对这个大型科学装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仿佛心中的一层关于它的神秘被解除了。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我国科学家一路走来的艰苦奋斗精神。 正是他们的努力,使我国的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赶上了国际天文学的先进水平。
——2020级物理(基础班) 祖彦
在国家天文台的两天参观学习,让我收获颇多。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了解了我国天文台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郭守敬望远镜是三个“天下之最”——直径最大,它的镜片由多个小镜片组成,可以变形。 我获得了最多的光谱数据,还尝试了如何利用天文学家拍摄的两张行星照片寻找冥王星,以及郭守敬望远镜如何维护……这两天的参观和学习让我对天体物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比如郭守敬望远镜的原理,天体物理学家如何通过观察星星来获取数据等等。这次考察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科研人员为科学研究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
——黄一恒2021级物理(基础班)
在这里,精美的望远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天文的美丽与神奇,也让我们见证了祖国今天来之不易的天文成就。 尤其是郭守敬望远镜被誉为世界上光谱采集率最高的望远镜,是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大型科学装置。 郭守敬望远镜的荣誉,值得无数中国人的努力。 下午我们参观了国家天文台总部。 我们了解了中国国家天文台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以及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FAST,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 其选址、球形结构、绳索数量等,一切都合理、有根据。 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工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也让我感受到科学是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
——2022级物理(基础班) 甄索贤
结尾
华大基因党委媒体中心
华大基因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 | 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