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在梦想中飞翔

  • 科研动态
  • 2024年06月17日
  • 北京天文馆天文馆.资料图片 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馆开馆迎客。 它是我国第一个大型天文馆。 以天文科普节目放映为核心,辅以天文展览、天文观测等,北京天文馆迅速成为传播天文知识的重要阵地。 历史背景 1923年,德国蔡司工厂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馆,被命名为“假天文馆”。 随后,世界上第一座假天空馆在德国建成。 1954年夏天,我驻外使馆建议购买天文馆作为外贸补偿的一部分。 同年9月

仰望星空在梦想中飞翔

小学生天文科普图片_天文学科普文章_天文科技科普新闻

北京天文馆天文馆.资料图片

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馆开馆迎客。 它是我国第一个大型天文馆。 以天文科普节目放映为核心,辅以天文展览、天文观测等,北京天文馆迅速成为传播天文知识的重要阵地。

历史背景

1923年,德国蔡司工厂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馆,被命名为“假天文馆”。 随后,世界上第一座假天空馆在德国建成。

1954年夏天,我驻外使馆建议购买天文馆作为外贸补偿的一部分。 同年9月,中央决定建设北京天文馆,中国科学院从科学院年度经费中拨款用于场馆建设。 此后,我国开始筹建第一个天文馆,直至1957年竣工开放。

2004年,新的北京天文馆开业。 2008年,旧楼重新修葺后重新开放。 迄今为止,北京天文馆已成为世界上专业设备最先进的天文馆之一。

2007年7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59000号小行星命名为“北关星”,标志着北京天文馆为我国天文科普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有经历过的人都说

赵世英:原北京天文馆一室主任,在馆工作40年

1956年,20岁的赵士英来到当时还在建设中的北京天文馆学习。 与他同行的共有32名年轻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对科学、对宇宙知之甚少,天文馆的建立可以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赵士英回忆道。

1955年春,应中国科学院两位副院长竺可桢、吴有训邀请,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台长、天文学家陈遵贵出任北京天文馆首任馆长并参与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

天文馆的命名经历了一些曲折。 最初,国家科普协会的文件将即将建成的科普场馆称为“假天阁”,因为星空是人造的。 不过,陈尊贵认为,我国建立新的科普机构的目的主要是向民众宣传天文学。 除了天文表演外,还将举办展览、科学讲座、组织天文团体观测等。 因此,名称应改为“天文馆”。 在陈尊贵的坚持和竺可桢的支持下,“北京天文馆”的名称终于敲定。

地点的选择也花了很多心思。 赵士英回忆,1955年选址时,陈尊贵、竺可桢、吴汉、梁思成、张开基等人考察了北京多处地方。 天文馆原本被认为建在天坛和鼓楼附近,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废弃。 最终选定了西直门外的地点。 “陈尊贵认为,这里交通便利,环境开放,更重要的是,与附近的北京动物园、北京展览馆相得益彰,形成了非常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1955年10月24日,北京天文馆正式开工建设。 “当时人们想把它建成一座科学艺术的殿堂。” 以建筑设计为例。 总设计师为张开吉,室内装饰由艺术大师吴作人、周令钊完成。 日月神浮雕等作品出自著名雕塑家华天佑、王临邑、曾竹韶之手。 “它既体现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又融入了现代风格。很多观众甚至没有进展厅就欣赏到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宏伟的地方。”

建造球幕需要铜片,而铜片在当时是非常稀缺的军用材料。 为此,国家特批5吨铜片。 “一是铜片使用寿命长,二是铜片氧化后变绿。” 这样更好看。”

在博物馆建设的同时,人员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当时中国没有天文教材,所有课程都靠老师逐句翻译苏联教材。 上课时,陈尊贵突然说天文馆是新中国第一家科技馆,她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生意。 “如果你对这个职业感兴趣,我们就一起探索;如果你不感兴趣,我们可以另想办法,不会耽误你,也不会耽误这个天文数字的职业。” 最终,十多个年轻人留下来。

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馆开幕,消息震惊全国。 天文馆当年国庆正式对外开放后,每天都有上千名游客参观。 赵士英说,当时馆内每天都有李源先生设计的天文节目《宇宙之旅》演出七八场。 “当时都是现场解说,工作人员的声音都沙哑了。” 观众来这里白天看黑子,晚上看星星和月亮。 人们在这里流连,没有离开。 赵士英还记得1958年一位名叫“花花”的观众写的一首诗:蓝色的宇宙海里从来没有一艘船; 乘坐天文馆,漫步星空。

参观小贴士

北京天文馆由A、B两个馆组成,共4个科普剧场。 A馆天文馆可为场内400名观众真实还原地球上肉眼可见的9000多颗星星。 B馆设有三个科普剧场:宇宙剧场、4D剧场、3D剧场。 其中,宇宙剧场可同时向200名观众呈现宏伟的三维天幕效果。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天文学知识,可以查看北京天文馆官网()的“天文科普”栏目,还可以参加科普讲座。 《天文爱好者》杂志也值得一读。

版面设计:张丹峰

《人民日报》(2019年9月14日第07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