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洲之死媒体资格被取消
2022年1月24日零时零二分,正在寻找妻子的河北男孩刘学周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疑似遗书的帖子。
凌晨4点多后,其姑姑柴阿姨随后向媒体透露,刘学周经抢救无效死亡。
▲来源:微博@刘学州a
当他的死讯最终确定时,那篇文章真正成了一封遗书。
密密麻麻的文字,讲述了刘学舟被亲生父母背叛、养父母死去、校园被欺凌调戏、依赖他人、网络欺凌的一生故事。
确实,我们无法确定压垮他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但原因之一肯定是网络暴力。
而当我们回顾这起惨痛的网络暴力事件时,媒体成了最大的帮凶。
▲来源:微博@刘学州a
2022年1月19日12时53分,新京报推送视频消息“男孩寻亲成功后被亲生母亲‘屏蔽’,生母回应。”
正如标题所示,本报道采访了刘学洲的亲生母亲。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份报告。
1. 说明新闻背景
“1月17日,在成功寻找亲人后,河北邢台的刘学周声称自己再次被亲生父母抛弃,并遭到亲生母亲的阻拦。”
“18日,刘学洲称,随后因提出买房要求,被亲生父母封杀。”
2.新闻主题
对此,刘雪洲的生母张女士独家回应称,她只是想通过阻止她来重新获得平静的生活。
“张女士还表示,刘学洲将这段录音公开,导致他的亲生父亲和母亲被曝光在网上。”
3.插入新闻背景
“15岁的刘学洲说,他三个月大的时候就被收养了,养父母去世后,他就由家里的老人照顾。”
“2021年12月,在山西大同警方的帮助下,刘学周认出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4.新闻主题
“张女士说,她在没有经过家人同意的情况下生下了儿子,后来又在没有经济支持的情况下把孩子送给了别人。”
“亲生母亲张女士说,认清父母后,想给孩子补补,曾借钱让孩子去三亚旅游。”
“没想到刘学洲多次要求他们给他买房子,影响了两家人的生活。”
张女士表示,虽然父母没有尽到抚养孩子的责任,但希望孩子能够理解。
5.插入新闻背景
“18日,刘学周发文表示,不原谅父母,希望他们捐出一套房子作为补偿。”
6. 新闻结束
“记者多次联系刘学洲,但尚未得到回复。”
以上就是这则时长2分32秒的视频新闻的大致内容。 可见新闻结构完整,叙事逻辑流畅。 但报告中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
1. 报告不平衡涉及风险沟通
正如标题所说,这条短消息的来源只是刘雪洲的亲生母亲张女士。
美联社关于平衡报道的政策规定,如果我们无法获得某人的观点,而该人的观点对报告至关重要,我们将在文章中解释我们为获得该观点所做的努力。 所采取的措施。
我们再看一下新京报的报道。 如果媒体无法获得有关刘学洲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就应该在报道中做出解释。
从这一点来看,新京报确实做到了。
但其他来源呢? 例如,报道称,“他(刘学周)是在家里一位老人的照顾下长大的”。 老人可以接受采访吗?
而且,在新京报1月20日推送的另一篇报道中,刘雪洲的姨妈接受了采访,这足以说明刘雪洲的亲生母亲并不是新京报所能接触到的唯一消息来源。
▲寻找亲人的男孩刘学洲将起诉亲生父母。 他对“拥有一个家庭”的渴望是不是太强烈了?
当然,当我们谈论平衡报告时,我们并不是指平均报告,而是强调报告所涉及的主要和次要来源之间的平衡。 显然,新京报并没有这么做。
为什么说报道不平衡是新京报报道的致命问题?
因为这篇报道不仅是关于刘学舟的生母,更是关于刘学舟这个正在寻找亲人的男孩。 但目前两人并不和谐,处于矛盾的境地。
如果报道中只有刘雪洲生母的声音,那么刘雪洲的性格就只能由她的口授来建构。
报道称,刘学洲的亲生母亲“认了父母后,想给孩子补补,曾借钱让孩子去三亚旅游,没想到刘学洲多次要求他们给她买房子,这让孩子的生活陷入困境。”影响了两个家庭的生活。” 为了重获平静,生活中,刘学周不得已被列入黑名单。
如此一来,刘学周的人物形象就沦为“贪婪恶意炒作”。
这样的举报方式风险极大,因为在事件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事件相关人员造成伤害。
刘学洲的遗言也证实了这一点。 网友看到报道后立即开始谩骂、侮辱,一场生动的网络暴力开始了。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2. 调查不充分,事实核查有问题
刘学周网络暴力的主要矛盾是“多次向亲生父母要房子”和“亲生父母借钱供他去三亚旅游”。
▲ 图源:微博@蛋鹏宇
对于“多次向亲生父母要房子”,刘学周表示,自己只是想有个地方住,并没有要求“买”。
▲来源:微博@刘学州a
对于“亲生父母借钱供他去三亚旅游”,刘学周在遗书中称,自己“是非不清”,去三亚的目的是“为了救济”,“都是自己攒下的钱”。暑假期间就从工作中度过了。”
▲来源:微博@刘学州a
对于新京报报道引发的两起纠纷,记者既然能够独家采访刘学周的生母,完全有资格进行核实。
比如多次要求买房的证据是什么? 有聊天记录吗? 有其他人的证据吗?
有借钱给刘雪洲旅游吗? 有贷款记录吗? 有转账记录吗?
如果新京报确实进行了核实,收集到了有力的证据,就应该在报道中刊登出来。 否则,在刘学舟本人发声之前,仅凭刘学舟生母的话,远远不足以构成真正的新闻报道。
3、视角失焦、选材戏剧化、形式碎片化
贝内特认为,新闻报道中存在四个影响受众对新闻真实理解的信息问题,即个性化、戏剧化、碎片化和标准化。
其中,个性化是指新闻媒体倾向于关注参与政治斗争的人,而不是关注问题背后的权力结构和过程;
戏剧化是指记者经常选择高度概括的报道,这些报道最容易简单描述,并且包括演员;
碎片化通过上述两者的综合作用,将报道与事实割裂开来,使事件成为一个没有过去和未来的“独立事件”。
前段时间,孙海洋寻子事件引发了一场寻亲热潮。
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寻亲案件,媒体报道应重点关注原生家庭为何失散、寻亲过程以及背后涉及的人口拐卖、遗弃等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报道将冲突的核心聚焦在人物身上。
新京报在刘学洲寻亲事件的报道中,选择了“生母勒索寻亲男孩的男孩”的视角进行报道,暗含个人化、戏剧化的倾向,偏离了事件的核心,以至于公众的焦点转移到了刘学洲利用网络炒作、塑造人物的行为上,却很少有人询问刘学洲被买卖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其他法律和社会问题。
另外,新京报用短视频来报道这样一个涉及道德、法律、持续时间长的社会事件也是不合适的。
短视频的简单化、碎片化和病毒式传播,极大地夸大、放大和传播了情感。 简单地从“包含多种新闻事实、多种待考证要素”的新闻事件中选取一两个新闻点进行视频拍摄,将极大影响公众对新闻的真实理解。
如果必须用视频来报道深度事件,应该怎么做?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答案:
首先要看你的内容是核心信息还是边缘信息。 比如,在重庆公交车坠桥事件、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只有获取核心视频,才能还原真相,避免反转。 核心场景是我们判断一个视频是否优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一个好的新闻短视频,并不在于画面有多美,构图有多好,而是与新闻的核心有多接近,而视频的长度并不是那么重要。
除了核心场景之外,还涉及核心各方。 比如采访助产士和主任医师,他们是核心当事人。 如果时间再长一点也没关系。 获取核心场景和核心当事人。 从新闻角度来说,这个视频是一个好视频,是从新闻价值来衡量的。
这个看似合理的答案,正是新京报“我们的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那么不如借此问问新京报,刘学洲事件报道中的核心信息你得到了吗? 采访了多少核心党派? 是否接近新闻核心?
而且,彭源文还表示:
“我们的视频”的“快”体现在它的准确性和速度上。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有些自媒体可能速度更快,但并不准确。
另外,我们的视频是增量的,可能还会包含一些其他的新闻元素,比如更全面、更好的叙事技巧等等。
“真实”、“全面”、“叙事技巧好”……
你真的都做到了吗?
参考:
[1] 新京报. 男孩成功寻找家人后,却被亲生母亲“阻止”。 亲生母亲回应了[EB/OL]。 [2] 新京报. 寻找家人的男孩刘学周将起诉亲生父母,“想要一个家庭”。 是不是愿望太多了? [EB/OL]。 [3] 论文。 坏消息来了! 三亚警方证实[EB/OL]。 [4] 张淑珍,王珏,李嘉米。 短视频新闻的突围之路——专访新京报《我们的视频》副总经理彭元文[J]. 新闻与写作,2019(06):87-91。 [5]杜建华. 风险沟通的悖论与平衡报道的追求——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J]. 当代传播,2012(01):67-70。